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文化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七编 黄帝文化诗文楹联

黄帝陵基金会编


  一、诗歌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黄帝赞
  (魏)曹植
  少典之子,神明圣哲。
  土德承火,赤帝是灭。
  服牛乘马,衣裳是制。
  氏云名官,功冠五列。
  黄帝三鼎赞
  (魏)曹植
  鼎质文精,古之神器。
  黄帝是铸,以象太一。
  能轻能重,知凶识吉。
  世衰则隐,世和则出。
  黄帝赞
  (晋)曹毗
  轩辕应元期,功能总百神。
  体炼百灵妙,气含云露津。
  掺石曾城岫,铸鼎荆山滨。
  豁焉天扉辟,飘然跨腾鳞。
  仪辔洒长风,褰裳蹑紫宸。
  黄帝赞
  (晋)挚虞
  黄帝在位,实号轩辕。
  车以行陆,舟以济川。
  弧矢之利,弭难消患。
  垂衣而治,万国乂安。
  黄帝颂
  (晋)牵秀
  邈矣轩辕,应天载灵。
  通幽远览,观象设形。
  诞敷厥训,彝伦攸经。
  德从风流,化与云征。
  皇猷允塞,地平天成,
  爰登方岳,封禅勒成。
  纷然风举,龙腾大清。
  违兹九土,陟彼高冥。
  民斯攸慕,涕泗沾缨。
  遐而不坠,式颂德声。
  轩辕国
  (晋)郭璞
  轩辕之人,承天之祜。
  冬不袭衣,夏不扇暑。
  犹气之和,家为彭祖。
  黄帝见广成子画赞
  (北朝·周)庾信
  治身紫府,问政青邱。
  龙胡鼎设,丹灶珠流。
  兴云即雨,落木先秋。
  至道须极,长生可求。
  (二)唐宋元时期
  飞龙吟
  (唐)李白
  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黄金
  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
  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
  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轩辕台
  (唐)陈子昂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黄陵庙
  (唐)李群玉
  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裙新。
  轻舟短棹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
  桥山怀古
  (唐)舒元舆
  轩辕厌代千万秋,绿波浩荡东西流。
  令来古往无不死,独有天地长悠悠。
  我乘驿骑到中部,古闻此地为渠搜。
  桥山交兀在其左,荒榛交锁寒风愁。
  神仙天下亦如此,况我戚促同蜉蝣!
  谁言衣冠葬其下,不见弓箭何人收?
  哀喧叫笑牧童戏,阴天月落狐狸游。
  却思皇坟立人极,车轮马迹无不周。
  洞庭张乐降玄鹤,涿鹿大战摧蚩尤。
  智勇神天不自大,风后力牧输长筹。
  襄城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
  崆峒求道失遗迹,荆山铸鼎余荒丘。
  君不见黄龙飞去山下路,断髯成草风飕飕。
  过铸鼎原
  (唐)刘沧
  黄帝修真万国朝,鼎成龙驾上丹霄。
  天风乍起鹤声远,海雾渐深龙节遥。
  仙界日长青鸟度,御衣香散紫霞飘。
  惟留古迹寒原在,碧水苍苍空寂寥。
  黄帝陵诗二首
  (北宋)范仲淹
  其一
  红日竿头进,青云足下藏。
  轩辕龙驭古,百代景冠裳。
  其二
  高陟桥山上,关河万里长。
  沮流声潺潺,柏干色苍苍。
  桥山
  (元)鲜于枢
  旁通日月上星辰,有路遥应接玉京。
  仙弈未终人世换,秦鞭不到海波平。
  当时混沌知谁凿?他日崆峒强自名。
  枯树重荣事尤异,欲从樵者问长生。
  登祈仙台
  (元)陈蒙育
  百战劳劳倦莫支,东封西祀苦奔驰。
  轩辕疑有生人德,汉武空悬遗世思。
  春断金盘仙掌露,香残王母碧桃枝。
  荒台木末烟云外,不尽凄凉猿鹤悲!
  (三)明代
  堪舆漫兴
  刘基
  中龙尊贵孰堪论?水绕山环四海均。
  我祖祖陵钟厥秀,须知昭代万年春。
  桥山祈仙台
  张三丰
  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含玉露轻。
  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青。
  巍巍凤阙迎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
  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
  次三丰韵
  胡潆
  览景来登轩帝陵,羽衣凤驾骨毛轻。
  桥山彻顶高耸翠,沮水缠腰中部青。
  万壑烟云笼玉冢,九天秋色映龙城。
  道人看罢三丰句,醉里挥毫壁上明。
  桥 山
  杨兆
  桥山之上有轩辕,寂寞松楸剑履存。
  高冢旧余天子气,诸峰还让丈人尊。
  青山雉尾当时事,白日龙髯何处屯?
  犹似垂衣望仙侣,千官扈从隔昆仑。
  桥山
  李梦阳
  黄帝骑龙事杳茫,桥山未必葬冠裳。
  内经泄秘无天地,律吕通神有凤凰。
  创见文明归制度,要知垂拱变洪荒。
  汉皇巡视西游日,万有八千空路长。
  五帝纪(节录)
  李延机
  黄帝轩辕氏,人事渐完备。
  诸后始争雄,适习干戈起。
  蚩尤尝作乱,作雾迷军旅。
  帝造指南车,起兵相战敌。
  蚩尤被帝擒,杀于涿鹿里。
  龙马授河图,得见天文纪。
  伐木作舟楫,水陆皆通济。
  隶首作算术,大挠造甲子。
  伶伦制竹简,阴阳调律吕。
  遂有管弦声,音乐从此始。
  在位一百年,骑龙朝天帝。
  桥山
  王正
  轩辕何事厌尘寰?自昔乘龙去未还。
  万国有臣空恋慕,九重无路许追攀。
  争知仙驾游何处?犹说衣冠葬此山。
  终日风云劳拥护,神光常射斗牛间。
  谒轩辕庙
  练国事
  轩辕龙气郁苍苍,沮水环流日月长。
  我为干戈思太古,谁从松柏采幽香?
  祠前峰火连边塞,陵上烟云历汉唐。
  黄帝鼎成何足异,不须攀髯类虚狂!
  望桥山黄帝宫
  王邦俊
  山前紫气使车临,山下黄陵帝阙深。
  终古桥门环逝水,当时翠跸御层岑。
  汉台晓落碧云色,秦柏晴垂玉砌荫。
  千载龙髯劳想象,鼎湖何处欲追寻。
  插剑石
  唐锜
  道中石当谁插剑?鬼力神工总难验。
  差差三尺匣云寒,隐隐中宵殒星焰。
  疑是轩辕铸鼎时,双龙挺挺飞雄雌。
  腰间一佩清风远,留此作镇沮水涯。
  沮水蛟螭久潜伏,天边神物终相合。
  雷霆一夜震千山,剑去幽空风飒飒。
  同崔子送刘以正还桥山
  何景明
  燕川芳草歇已久,行子西行更回首。
  骏马春停渭曲花,金鞭暮指秦中柳。
  看君兄弟皆豪雄,十年侧想中丞公。
  东山云月卧未起,北海宾客谁相通?
  荷花初红酒初碧,汝归登堂见颜色。
  若问长安旧友生,崔何二子长相忆。
  (四)清代
  康熙己亥三月奉命祭告黄帝
  轩辕氏陵庙恭纪
  吴孝登
  轩辕膺宝历,兹地启金符。
  原庙森如旧,垂裳制未殊。
  □迁龙赴口,丹设灶沈珠。
  昭代羞□荐,千秋仰帝谟。
  紫府治身日,天衢弭节时。
  文螭扶步辇,翠凤建珠旗。
  蹑景排虚上,长风夹毂吹。
  龙髯攀莫及,分鬣长松枝。
  谒轩辕陵庙
  吴琳芳
  弹拂衣冠谒帝茔,环山松柏尚青青。
  德参上下无多剩,气奠关河万载宁。
  残碣积苔词韵古,华廊挂甲木痕腥。
  仰瞻汉武祈仙处,落日迢迢冷露零。
  谒轩辕陵庙
  范俊
  鼎湖龙去已多年,长有风云护几筵。
  万古衣冠藏落照,四山松柏绕苍烟。
  功开天地鸿濛后,道在唐虞揖让前。
  当日攀髯臣子泪,惟余寒涧响流泉。
  祀轩辕陵恭纪
  钟衡
  鸟号弓堕旧山川,盛代明禋肃豆笾。
  何处衣冠留上古?此时垂拱想当年。
  龙车渺渺迎仙夜,虬柏森森挂甲烟。
  千载神光严对越,祥云缭绕帝宫前。
  从祀恭纪和前韵
  杨必名
  玉殿环潆玉带川,清卿主鬯荐嘉笾。
  擒蚩勋峻符今代,告庙功成似昔年。
  挂甲高临仙树月,乘龙遥拂宝城烟。
  喜逢祀事勤王事,对越真同黼座前。
  桥陵恭祭三章
  长白世臣
  (—)
  盛朝崇祀典,奉敕谒桥陵。
  庙貌常巍焕,神灵自式凭。
  法垂尊帝制,仙驭想龙升。
  俨若冠裳在,肃雍将祗承。
  (二)
  峰绕桥山沮水清,帝陵巍峻柏青青。
  漫言当日龙升去,犹对冠裳荐血牲。
  (三)
  古柏森森不记春,陵宫犹自享明禋。
  轩辕制起功犹在,常使余波惠子民。
  谒桥陵
  陈善
  东方鼻祖仰轩辕,陵寝巍然浩气存。
  源远千秋流泽阴,神威双手辟乾坤。
  蚩尤早灭安华夏,海寇新歼待子孙。
  两袖清风深愧怍,客中无计荐鸡豚。
  谒轩辕黄帝陵
  李维藩
  桥山南下沮河过,古柏苍苍枕碧波。
  华胥梦还冠服盛,赤龙飞去鼎炉多。
  九天仙侣朝金阙,万代子孙响玉珂。
  帝德不同天地老,伫看山海变桑禾。
  谒陵偶成
  李如玉
  奕奕桥山接太空,重重松柏起秋风。
  不因神圣开天统,尧舜何由允执中?
  经桥山下寄怀一二游侣
  王太岳
  尚识桥山路,腓骖感旧径。
  人衰霜径草,客散曙天星。
  日晕岚烟紫,秋阴石气清。
  萧条怀古意,谁共叩岩扃。
  道经桥陵恭谒赋得近体二首
  武之亨
  (一)
  帝昔骑龙去九天,攀髯翘首鼎湖边。
  辟开草昧人间世,惆怅云乡亿万年。
  石漱沮流清夜响,月临瑶辗翠微妍。
  遗弓欲觅虚无里,山水高深总漠然。
  (二)
  輶辕载牵马骎骎,拜手天颜异代心。
  象物图形知魅伏,撑风溜雨听龙吟。
  川原未觉洪荒邈,草木凭销岁月沉。
  肃肃草霜经远道,云踪去住未堪寻。
  谒轩辕庙
  允讷
  (一)
  剖破乾坤尚混茫,肇修人纪自轩皇。
  开先制器垂千古,通变宜民范百王。
  阌县断碑存铸冶,桥陵高冢閟冠裳。
  圣功悠久齐天地,蒙利思人永弗忘。
  (二)
  衮冕桥陵万古存,灵根地脉接昆仑。
  群峰掩映青霄近,万木森阴白昼昏。
  崇殿仰瞻恒起敬,仙台凝眺暗销魂。
  乘龙古史传奇事,无暇追踪细讨论。
  桥 山
  叶映榴
  大荒浮黄云,众山失故黛;
  划然川原间,苍翠杂烟霭。
  居人为予言,桥陵在其内。
  下车拂征尘,屏息虔再拜。
  古柏参青霄,树叶如偃盖;
  黄帝未仙时,此树乃先在。
  其余二千株,环陵而向背。
  陵庙与树连,云气时叆叇。
  沮水流其中,触石发清籁。
  怀古有余情,瞻眺得大概。
  当年神圣兴,制作史具载。
  采铜首山巅,铸鼎荆山界;
  鼎成龙下迎,其说近迂怪。
  左彻不及从,抱弓致忠爱。
  凿山葬衣冠,庙祀崇百代。
  且战且学仙,汉武发深慨;
  至今祈仙台,芳草尚晻霭。
  候神幸缑山,采药遍海外;
  封禅何纷纷,徒为公孙卖。
  予意帝至尊,不仙亦何害?
  缅彼垂裳年,古今共嘉赖。
  不死今有冢,此言良大快!
  惟有柏长生,风雨勿能坏。
  谒桥山黄帝庙
  艾若兰
  轩帝飞升不记年,桥山明月夜空悬。
  瑶台寂寞生春草,玉冢荒凉笼暮烟。
  人文代换江河逝,庙貌更新俎豆鲜。
  迷却衣冠无觅处,千秋得拜衮衣前。
  谒轩辕庙
  李暄
  万里涉江汉,分符入河西。
  黄帝衣冠地,其说至今谜。
  有无神仙侣?层台自云齐。
  制作开万古,洪荒事有稽。
  唐虞与三代,先天奠蒸黎。
  六相佐鸿烈,礼乐赞百揆。
  鼎成龙垂髯,荒忽不必泥。
  圣人自穆穆,何劳青云梯?
  閟宫肃万象,柏林郁惨凄。
  一时君臣际,巍焕高难跻。
  禹功后世赖,空尔告玄圭。
  登桥山
  李暄
  行随竹马入秦关,东望桥山霄汉间。
  龙去九天扶日月,云归玉冢覆河山。
  仙台百尺堪登眺,古柏千寻足解颜。
  我欲乘风凌帝阙,访寻仙侣不知还。
  桥山
  李暄
  其一
  人在先天混沌初,从中一辟道无余。
  似闻风雨龙当下,想见鸿蒙气可嘘。
  挂甲去来酣涿鹿,迎仙曾否幻蘧庐?
  多年留得山头树,冉冉乘风气可徂。
  其二
  乘龙天上事多奇,荒史由来未可訾。
  黯淡千年松柏在,森阴一道鬼神为。
  莫言铸鼎公孙幻,尚系迎仙脱屣思。
  不是郊雍能见帝,于今安得奉明祠?
  谒轩辕庙
  刘钦顺
  白日乘龙不复返,空余遗服寄尘寰。
  开先文物三才定,拨乱旌旗万古看。
  瑞鸟不来高阁寂,灵根既老广庭寒。
  野烟翠柏旧山下,别有天地非人间。
  桥山
  范璐
  (一)
  万物了鸿蒙,双函适子丑。
  至人自神灵,创家如父母。
  此事可不没,上天于何有?
  六龙御帝符,控握终在手。
  垂髯复谁命?而乃供奔走。
  小臣岂愚惑?攀号徒某某。
  蜕尽古今人,既葬必非寿。
  莫言是衣冠!草木当速朽。
  胡为峙华巅?得藉神仙口。
  (二)
  虬柏青铜姿,风敲四时响。
  肃然恭敬生,首出群生上。
  山以古则灵,道由天不往。
  迎仙谁有台?云何失意想?
  蚩尤闻有星,云何照苍莽?
  挂甲树成翁,长揖呼老丈。
  轩辕
  毛澄
  轩辕宫殿玉山西,瑶水曾巡八马蹄。
  万国爻闾王会少,七雄裨海霸图低。
  从知斗蚌无生鹬,须知连鸡有骇犀。
  日入虞渊天所覆,不应空恃一丸泥。
  台 陵
  寇绍先
  风光满目旧山河,翠锁黄陵此不磨。
  水过山空基尚在,冢荒烟淡草偏多。
  衣冠虚葬人传久,龙驾飞升事恐讹。
  汉武登临追往迹,轮台诏下鬓双皤。
  和张三丰谒桥陵韵
  李暄
  桥北山头黄帝陵,万峰环抱晚烟轻。
  鼎湖不断乌号泪,龙髯空余古柏青。
  绮殿依然留诗句,琼台何处觅霞城。
  道人曾说亲相问,羽化云腾未易明。
  和张三丰
  薛柱斗
  衣冠葬处号桥陵,九转丹成四海轻。
  古柏森森金仗合,林风飒飒玉璈清。
  由来帝道通仙道,果是佳城即化城。
  何日归田容一过,执经桥畔问真明?
  和张三丰
  张凤*(左羽右包)
  高顶巍然黄帝陵,衣冠寂寞暮烟轻。
  桥山耸峻千年峙,沮水潆洄万载清。
  乌号当时传盛事,龙髯此日见佳城。
  祈仙台畔留仙句,今古惟余夜月明。
  和张三丰
  张凤翀
  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
  龙盘万代开王会,凤历千秋肇大清。
  地葬衣冠留胜迹,天生山水卫佳城。
  祈仙汉武今何在,炳炳日星昼夜明。
  次三丰原韵
  李维藩
  秦川北斗有桥陵,沮水星环剑气轻。
  日月光同文物盛,乾坤氛逐武戈清。
  龙飞玉露寒苍柏,鼎铸金波满赤城。
  可惜汉家雄略主,不将帝德望昆明。
  桥陵怀古
  兰熏
  其一
  渐远结绳治,肇开制作源。
  经纶垂百代,皇古尊轩辕。
  其二
  轩辕伟烈保安留,涿鹿山前破蚩尤。
  武功一耀干戈戢,文教覃敷海宇柔。
  銮舆西狩御西士,宫阙巍巍崇九五。
  一自龙驭远归天,桥陵玉冢至今传。
  望望桥陵今古在,为说乘龙近迂怪。
  还将乌号托遗弓,何事汉人乃附会?
  登汉武祈仙台
  李复心
  武帝祈仙尚有踪,高台筑向翠微峰。
  金丹仿佛云中授,绛节虚无梦里逢。
  几见真人来跨鹤,犹闻羽士说攀龙。
  至今寂寞空山上,明月依然照古松。
  黄陵古柏
  丁瀚
  剑舄精灵在,环山柏作城。
  东西无草色,上下有风声。
  本是栖鸾质,还留挂甲名。
  扶持藉神力,根老似骑鲸。
  黄陵古柏
  张绍先
  老柏虬龙化,盘根绕帝陵。
  风从南谷响,雾自北桥凝。
  挂甲宁无据,栖鸾绰有凭。
  精灵留剑舄,仿佛话飞升。
  黄陵古柏
  牛光斗
  轩帝登天去,陵高耸柏林。
  风声同鹤唳,日影带云阴。
  叶拂晴霄翠,根盘石窦深。
  仙踪应在此,踏葛一相寻。
  轩辕柏
  刘尔怡
  轩辕庙前挂甲柏,霜根铁节坚如石。
  老干挺直五十围,枝叶密排三千尺。
  功开混沌先天地,造物合当存爱惜。
  南接华岳通云气,风来呼吸吞太白。
  缥缈三丰竟若何,此树到今尚矍铄。
  传记莫考栽植年,鸟飞兔走青漠漠。
  孤高自是神工力,盘踞似得巨灵托。
  我今再拜揖仙翁,茹叶掇英可飞空。
  九天若见骑龙人,道我还丹更御风。
  九月九日同杨退庵中丞公张子吉孝廉赵秋水
  刘敬公文学登晋废藩台阁有怀桥山沮水
  张凤*(左羽右包)
  荒郊秋色草萧萧,此日乡心倍寂寥。
  落帽正愁华发短,登高且喜故人招。
  晋王宫阙寒烟回,秦国关河客路遥。
  极目桥山沮水畔,好将归去伴渔樵。
  南城怀古
  刘尔*(左忄右举)
  鄜畤昔何处,遗祠久不闻。
  草明衙岭月,山宿印台云。
  三世山河改,千年王伯分。
  几番寻故老,寂寞忆秦文。
  自 由
  马君武
  西来黄帝胜蚩尤,莫向森林问自由。
  圣地百年沦异族,夕阳独自吊神州。
  为奴岂是先民志,纪事终遗后史羞。
  太息英雄浪淘尽,大江呜咽水东流。
  黄帝四首
  梁启超
  赫赫我祖名轩辕,降自昆仑山。
  北逐獯鬻南苗蛮,驰驱戎马间。
  扫攘异族定主权,以贻我子孙。
  嗟我子孙勿忘勿忘乃祖之光荣。
  温温我祖名轩辕,世界文明先。
  考文教算明历元,还将医药传。
  科学思想寻厥源,文明吾最先。
  嗟我子孙遗传继续乃祖之光荣。
  巍巍我祖名轩辕,明德一何远!
  手辟亚洲第一国,布地金盈寸。
  山河锦绣烂其明,处处皆远念。
  嗟我子孙保持勿坠乃祖之光荣。
  绳绳我祖名轩辕,血胤多豪俊。
  秦皇汉武唐太宗,寰宇威棱震。
  至今白人说黄祸,闻者颜为变。
  嗟我子孙发扬蹈厉乃祖之光荣。
  读史二十首之三
  王国维
  惨惨生存起竞争,流传神话使人惊。
  铜头铁额今何在,始信轩皇苦用兵。
  (五)中华民国时期
  黄帝赞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谒黄帝陵遇雨
  于右任
  皇祖威灵我欲攀,西征间道礼桥山。
  弥天风雨伤今日,垂老仓皇过此间。
  独创文明开草昧,高悬日月识天颜。
  干霄古柏摩挲遍,挂甲何人亦等闲。
  黄帝陵
  余正东
  一官得傍帝陵居,春礿秋尝四载余。
  借箸幸能彰德泽,兴庠未敢为时誉。
  奉颁素绘谋营建,蒙赐丹书正勒疏。
  逆料狼烟平靖日,万方清庙晋璠玙。
  谒轩辕黄帝陵
  陈庆瑜
  九行统万国,民族奠宏基。
  圭玉合符契,璇衡正岁时。
  群山犹拱揖,一水漾沦漪。
  老柏添苍翠,盘拿无尽期。
  桥山怀古
  王捷三
  其一
  鼎湖龙去五千年,尚有神灵护墓田。
  紫电光流枢斗外,阪泉功在壁经前。
  崆峒问道传庄叟,本纪开端赖史迁。
  可惜当时攀髯客,欲随仙驭恨无缘!
  其二
  桥陵高耸接昆仑,松柏参天万古春。
  身后河山留胜迹,生前金鼓见经纶。
  衣冠始制瞻旒冕,书契初成泣鬼神。
  此日轩辕坟下拜,遗弓何处可探寻?
  渔家傲·中部县谒桥陵
  蒋冠伦
  四塞山河王者气,鼎湖龙去悲无计。汉武求仙台已废,华表外,桥陵万古何人识?
  北谷春深花满地,南流激荡波纹翠。岁岁年年时一祭,碑尚记,衣冠想象人文贵。
  谒黄帝陵用杜工部晚行口号韵
  唐祖培
  沮水东西抱,桥山松柏稠。
  犹存黄帝墓,莫赋仲宣楼。
  *(左木右冈)鼓应重作,蚩尤尚未休。
  更惭空皓首,不见楚江头!
  四月七日恭谒桥山黄帝陵
  邵元冲
  桥陵沮水五云飞,虬柏嵯峨拥翠微。
  万古冠裳开郅治,九天云雨下灵旗。
  阪泉三战玄黄血,庙貌高悬日月晖。
  瞻拜漫兴多难感,重光还仗一戎衣。
  桥陵次翼如韵奉简溥泉力子
  孟硕
  陵柏如龙势欲飞,诗心遥接道心微。
  缅怀嫘祖衣天下,行馘蚩尤礼旌旗。
  动地春光明远水,涨空岚翠乱晴辉。
  文公孤诣终兴卫,同是神州大布衣。
  二十四年春中部谒黄帝陵
  张默君
  桥山形胜郁岩峣,沮水春深走怒潮。
  文教覃敷千古式,武威赫奕九州遥。
  治身紫府昭灵德,协律黄钟仰凤韶。
  哀感峥嵘天地老,重兴虔欲祷神霄。
  谒桥陵步翼如、默君两先生原韵
  邓家彦
  其一
  奔车万里逐云飞,一瓣心香亦已微。
  为忆阪泉耀兵革,愿从天际降銮旗。
  桥山郁郁常余荫,沮水悠悠未落晖。
  自古先民王者起,会看天下壹戎衣。
  其二
  漫从太华赋山召,珍重桥山起思潮。
  抔土衣冠初献谒,隔邻鸡犬亦逍遥。
  十方后进追黄德,一代先声启舜韶。
  顾我惭惶空吊古,他人挂甲柏凌霄。
  谒桥陵步冀如、默君两先生韵
  邵力子
  (一)
  万千古柏翠霞飞,漫对桥陵慨式微。
  挂甲柏前思将帅,祈仙台下想旌旗。
  如油春雨逢佳节,似锦山花接晓晖。
  惟愿秦风重振起,同仇与子赋无衣。
  (二)
  巍然高冢起山召,民族精神感怒潮。
  庙貌中衰威尚在,山容赫濯路非遥。
  天开草昧初垂拱,石漱沮流恍听韶。
  仙迹渺茫难尽信,至诚应可感重霄。
  谒黄帝陵二十韵
  熊斌
  万古桥山柏,凌霄气郁苍。
  河山光日月,陵庙护冠裳。
  制作通灵奥,文明启混茫。
  纲常维奕祀,亭毒暨遐荒。
  王母鸾骖迓,昆仑凤翼翔。
  青丘咨内典,黄盖导周行。
  字巧穷云变,车新胜雾障。
  五行尊土德,一怒奠澜狂。
  白泽言何慧?咸池乐肇张。
  群侯圭币盛,诸相股肱良。
  挂甲昭神武,攀髯慰对扬。
  鼎成天地象,湖射斗牛芒。
  汉武祈仙渺,高阳嗣世昌。
  九州罗子姓,百代见羹墙。
  虬干凝霜重,蛛罘缀露瀼。
  树犹留爱惜,祚孰比绵长?
  鸣鸟琴弦奏,晴霞黼黻章。
  鹤依华表静,螭卧石碑凉。
  膏雨浓春绿,和风送晓芳。
  三秦与观政,薰沐荐馨香。
  与祭桥陵
  周介春
  龙髯何处溯追攀?独峙高陵朝众山。
  华胄八垓承谟烈,蠲蒸万祀奠衣冠。
  轮囷乔木风霜古,缭绕清流殿宇闲。
  涿野神威垂佑启,伫看破虏勒铭还。
  三十年率新县制观摩团抵中部谒陵有感
  史宗沂
  不见乡园已十年,此身孤寄在秦关。
  萑苻侵近桥山麓,虬柏萦将沮水湾。
  高耸陵台灵宛在,仰瞻堂庙气犹桓。
  凌云壮志酬何日?烟树苍茫问帝天。
  桥陵怀古
  严必康
  随车向中部,祭扫共瞻仪。
  沮水萦回合,桥山环绕奇。
  千秋新庙貌,万世肇邦基。
  想见垂裳日,群生乐皞熙。
  谒陵
  吴致勋
  桥陵道上三年住,蒿目时艰愧无补。
  文字生涯蠹鱼蛀,甲兵未许胸中富。
  黄帝子孙久承绪,四千余年斯土主。
  礼乐冠裳垂法度,端拱而治熙寰宇。
  指南车破蚩尤雾,神威一奋敢当怒!
  民族之争从此数,扫荡中原屏外侮。
  广成问道崆峒赴,荆湖骑龙鼎已铸。
  抗战至今追远祖,皇皇炎绪仍如故。
  国军指日驱残虏,还我山河争快睹。
  欧亚同盟并肩伍,四海一家本互助。
  男儿有志亦当武,封侯宁被虚名误!
  云树苍茫神所护,年年祀典桥陵路。
  清明祭扫义有取,冠盖载途陈尊俎。
  为歌帝风相期许,璇宫绀宇长千古。
  谒桥陵
  彭昭贤
  古柏森森不记年,瓣香低首拜陵前。
  乾坤统继三皇后,制作功开百圣先。
  已庆苍生蒙衣被,更招玄鹤问神仙。
  鲸波此日扬东海,愿仗威灵靖八埏。
  桥陵颂
  程潜
  报本崇初祖,数典颂轩辕。
  神武开天运,睿智启人文。
  书契宫室作,衣冠礼乐新。
  涿鹿除凶暴,崆峒阐道源。
  声教播九州,膏泽被八垠。
  绵绵垂统绪,烈烈贻子孙。
  巍巍则昊苍,皇皇光典坟。
  我行来西土,持麾镇北门。
  恭荷奉祀命,崇礼亿代尊。
  逡巡陟修坂,回互历重垣。
  始见灵宅峰,形胜据高原。
  冈峦自周卫,沮水复潆湾。
  杂花香满道,翠柏黛参天。
  和禽喧密林,野鹤降云间。
  坦步登圣城,斋宿祛尘纷。
  明发万象清,佝偻献苹蘩。
  诚感愿必达,神忾俨有闻。
  宫墙匪易窥,天阙岂容攀?
  朝宗肃端拜,虔企奏承云。
  至德苞宇宙,荡荡难为言。
  和慕少翁诗
  黎锦熙
  桥陵有客新察勘,惜少叙事同左丘。
  四千余载尽传说,掘地所得无其俦。
  史迁本纪列第一,坐令土德垂千秋。
  我但据此理其注,更为疏证澄其流。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谒黄陵诗
  贺敬之
  风云四十载,几度谒黄陵。
  古柏今犹绿,战士白发增。
  不问挂甲树,但听战马鸣。
  指南车又发,心逐万里程。
  黄陵古柏
  谢觉哉
  五千年庙几兴废,老柏数十常青葱。
  蟠根怒出鼍负重,孙枝旁挺虬拿空。
  无碑为柏记年岁,开天辟地洪荒洪。
  武皇逐虏三千里,解甲挂树来献功。
  此树至今两千载,以视巨者孙从翁。
  中州神物此为最,鲁楷秦栎俱下风。
  神灵呵护犹余愤,中霄风雨吟群龙。
  延安纪行漫录(十六首之三)
  田汉
  雪中谒轩辕墓,四山古柏参天,刘志丹同志曾多次游击到此。
  登汉武仙台,砖石散乱,国民党胡宗南部曾在此筑碉堡。
  黄帝陵头柏万章,将军血战几星霜。
  望仙台上余残垒,顽敌何曾救死亡。
  祖国颂
  ——应黄帝陵纪念馆题
  楚图南
  皇皇华胄,既庶永昌。
  德音普被,协和万邦。
  轩辕故里
  史树青
  五帝三皇此占先,天鼋族氏即轩辕。
  岗名裴李开新史,裔掩中华七千年。
  祭轩辕黄帝诗
  张文麟
  又是莺飞杏花天,清明祭祖登古原。
  青冢屹屹思黄帝,翠柏森森仰哲贤。
  繁衍后裔十二亿,开辟鸿蒙五千年。
  锦绣河山多雨露,馨香一脉照人寰。
  桥山瞻拜
  梁披云
  桥山弓剑尚依稀,绛气晴光绕翠微。
  辟地勘天今胜昔,人文初祖且开眉。
  黄帝陵
  张鳦生
  龙驭鼎湖传已仙,登临犹倚翠微前。
  桥山西峙接华岳,沮水东流奔渭川。
  风雨一陵堪独傲,烽烟百族赖相联。
  如今古柏参天壮,万代孙枝福泽绵。
  登汉武仙台有感
  杨捷
  荆山铸鼎逸天外,此地空留祈仙台。
  临治黎元平蚩尤,炎黄苗裔今攸赖。
  地久天长岁月去,瓜割豆分金瓯在。
  天下多少兴衰事,一统山河重安排。
  桥陵寄语
  庞齐
  炎黄胄裔五千年,多少合分又月圆。
  寄语台湾诸故旧,桥山阿里共蝉娟。
  月夜上桥山
  浏阳河
  向晚漫步上黄陵,伫立山头看月明。
  才挂树梢光淡淡,遍洒林海影沉沉。
  如窥先祖初入寐,似唤后人常清醒。
  此时万籁俱寂寥,唯闻沮河水流声。
  轩辕黄帝
  浏阳河
  桥陵有土衣履埋,享殿留柏亲手栽。
  尊崇每随国运起,底事常从梦中来。
  河山千劫风兼雨,神州几度福共灾。
  年年清明一杯酒,天地人鬼同举哀。
  谒拜黄帝陵
  郭诚
  人文初祖启始宗,中部遗迹有青冢。
  擎天松柏拂春雨,绕陵沮水绕碧空。
  明月梢头风光聚,凤岭静卧夜临风。
  仙台独留汉武恨,唯有桥山绿葱葱。
  祭黄陵诗一首
  顾毓琇
  中华民族始昆仑。黄帝传来尽裔孙。
  十亿同心齐努力。南山东海寿乾坤。
  祭黄帝陵
  韩晓庆
  煌煌华夏,追溯血缘,
  皆为一脉,始于炎黄。
  古为人帝,钩戈交兵,
  自分并合,为商务农。
  外交与海,内修文成,
  千秋百代,史自留名。
  芳其善业,扬其英名,
  引脱愚野,沥血平生。
  昔时帝陵,改国至朝,
  时又荒土,亦哀雨风。
  隐于草莽,伴之虎虫,
  乱世之秋,荒类于冢。
  今逢盛世,国运亨通,
  民自富安,建利有盈,
  欲树人祖,重修帝陵,
  表其彰意,立之原址。
  借此名举,遗泽后世。
  奠之轩辕,祭扫苍灵。
  赞黄帝手植柏
  萧华
  七搂八拃半,巍哉柏之冠。
  世传远祖植,悠悠五千年。
  伟驱挺硬骨,铁枝敌炎寒。
  霹雳难摧志,高风荐轩辕。
  阅尽兴衰事,从容向长天。
  神州衍斯种,世代泽绵绵。
  黄帝陵咏怀
  杨春霖
  共仰桥陵气象雄,人文始祖古今崇。
  成功四面勋劳著,致富多方业绩隆。
  昔日高坛歌盛德,今朝黛柏比丰功。
  堂堂我亦炎黄后,喜表钦迟一拜中。
  桥山赠友人
  霍松林
  云天望断费沉吟,南雁常牵万里心。
  一峡何堪分汉土,三生难改是乡音。
  归来喜醉黄柑酒,别去愁弹绿绮琴。
  重挽龙髯留后约,桥山回望柏森森。
  瞻黄陵诗
  宫葆诚
  轩辕开古国,华夏创文明。
  除暴干戈息,举贤教化行。
  丰功照旭日,寰宇仰高名。
  后昆承遗泽,孙枝万世荣。
  咏黄帝手植柏
  李志慧
  铁臂横空舞,滋根九域通。
  桥陵山下望,万古仰雄风。
  桥陵书怀
  方磊
  翠柏郁郁青山隐,沮水潺潺起氤氲。
  几阙帝陵千秋业,半轮明月万古魂。
  少小也曾梦天马,余生甘愿做螺钉。
  何惜一腔殷殷血,洒向黄土亦清芬。
  遥祭黄帝陵
  张国全
  五千年前天地浑,人文初祖始圣明。
  丑女明火当初事,蔡伦造纸后来人。
  浩气长存耀千古,神威远播定一尊。
  仰望北斗多自信,敢抒豪情转乾坤。
  桥陵行
  胡景通
  久仰桥陵古,今登中部原。
  山川钟毓秀,古柏荫人寰。
  伟业垂千古,华胄亿万年。
  清明来祭扫,赤子表心田。
  遥望南天云,忆旧怀台湾。
  连理枝蔓蔓,何日庆团圆。
  四化拭目待,一统展笑颜。
  黄陵抒怀
  张过
  东方耸峙桥陵雄,攒秀吐芬瑞霭浓。
  一座丰碑永熠熠,千秋沮水长淙淙。
  颂桥陵
  赵熊
  桥陵千年土色匀,古柏老干叶发新。
  留得黄帝精气在,造就华夏百代人。
  思祖
  苏明
  海外游子常思祖,离枝落叶盼归根。
  云程万里不辞远,心香一瓣祭黄陵。
  谒黄帝陵
  吴象
  古柏森森十万兵,护卫桥山黄帝陵。
  五千岁月悠悠过,始祖轩辕倍觉亲。
  历代兴亡多少事,中华儿女总关情。
  寄语虔诚谒陵者,建功立业靠人民。
  年年清明祭黄陵
  布赫
  华夏太祖姬有熊,开拓洪荒繁子孙。
  结盟姜炎战蚩尤,指南神车扬古今。
  轩辕百岁归天宫,手植古柏荫后人。
  今日黎庶感恩泽,年年清明祭黄陵。
  拜谒轩辕庙有感
  赵文杰
  人文初祖尊轩辕,乘风化雨说桥山。
  华夏终须归一统,今日心事在台湾。
  祭扫黄陵
  谈维煦
  桥陵郁苍翠,楹殿共崇隆。
  磅礴千秋业,峥嵘万世功。
  根深枝叶茂,源远泽流泓。
  四海皆兄弟,绵思情意同。
  祭黄陵
  黄镇
  中华民族源远长,今日祭陵志更扬。
  五千余年翠柏茂,十亿儿女四化忙。
  祭黄帝陵
  田禾夫
  鼻祖黄帝葬桥山,汉武甲柏数千年。
  沮水泱泱龙湾绕,神州今日更娇妍。
  谒黄帝陵
  陈昊苏
  黄帝古柏昔人栽,生意万年历盛衰。
  后起王权终可废,新兴民主幸能开。
  红军儿子回家去,黄帝远孙谒祖来。
  誓建天堂还宿愿,登仙不必筑仙台。
  谒黄帝陵
  杨奎章
  秋风秋雨访黄陵,漠漠高原雨露轻。
  翠柏千年天地老,文章万世海山清。
  轩辕汉武中业兴,贵胄炎黄后有人。
  不信金瓯能永缺,一轮皓月古今明。
  谒黄帝陵
  徐志诚
  钟齐毓秀灵,祥瑞焕春荣。
  日月同光盛,乾坤逐雾清。
  桥山犹拱揖,泪水独沦潆。
  始祖威仪在,鸿恩万世崇。
  黄帝陵
  雁翼
  我双腿跪下
  双手按地
  并不是致哀
  仅仅为着接通五千年血脉
  让祖先的血和我的血共流
  灌溉爱
  瞻仰轩辕柏
  罗立洲
  抱弓无计挽轩皇,龙去犹留古柏苍;
  撼雨鏖霜五千载,沧桑历尽不渝香。
  谒黄帝陵
  徐山林
  立国壮业亘古空,史开人文功无穷。
  庄穆桥山凝大气,古朴苍柏遗雄风。
  礼交百国信四海,文传千载贯西东。
  九州明月祖陵在,万方裔子觅同宗。
  桥山雄姿
  余化
  黄帝陵墓宿桥山,虎踞龙盘巍峨巅。
  一曲清流绕日夜,青砚金石颂轩辕。
  谒黄帝陵
  雍芳泉
  文明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自有源。
  创业轩辕垂宇宙,腾芳兰桂壮家园。
  苍苍古柏钟灵秀,霭霭桥山引凤鸾。
  共望残冰消海峡,良辰同祭唱团圆。
  谒桥陵
  孔昭唐
  桥山延地脉,祖墓尚峥嵘。
  古柏参天翠,荒原到眼平。
  神功开草昧,圣绩焕文明。
  万代传宗业,征尤一战成。
  黄帝陵感怀
  田润霖
  虎踞龙蟠古柏苍,轩辕陵庙自堂皇。
  清朝崇祀重碑版,汉武长征过朔方。
  华胄讵容他族侮,文明更赖止戈扬。
  日中瞻拜峰岩下,懔懔雄风国运昌。
  拜谒黄帝陵
  谢乐高
  临瞻华夏谁开国?初始兴邦谁帝君?
  史前文化谁立极?睿智洪德谁与闻?
  赞我轩辕人文祖,凝结各族励忧勤。
  当时筹划吃穿用,举措艰难劳心筋。
  舟车植造辟疆土,脱略草昧化人群。
  伟业崇开五千载,谒陵苗裔仰勋欣。
  谒轩辕黄帝陵步和三丰原韵
  赵安志
  情差意遣谒桥陵,五岳朝宗紫气轻。
  物换星移山不老,云蒸霞蔚柏长青。
  仙灵渺渺迎凤阙,玉冢巍巍壮龙城。
  奋翮雄鹰搏云翳,神州光射斗牛明。
  登黄陵和三丰韵
  时值首届中华轩辕笔会
  李若冰
  壬申腊月登黄陵,万籁寂静暮烟轻。
  独有古柏苍翠翠,迥望桥山一抹青。
  轩辕庙台烧炷香,烟雾缭缭话龙城。
  唯见墨客眉色舞,似是灵犀一点明。
  丙子清明公祭轩辕黄帝
  潘受
  终古鼎湖龙去后,至今龙种骨非殊。
  一番朝气山河作,万里春风草木苏。
  来登黄陵瞻始祖,还为赤县视前途。
  指南车肇研科技,惩恶蚩尤鉴伏诛。
  五十年后重谒陵
  贺生华
  初祖轩辕陵,幼稚常去游。
  日寇侵华时,应征抗倭奴。
  背井半世纪,残年庆返乡。
  今又重谒陵,始悟祖土香。
  祭黄陵诗
  赵宝海
  轩辕吾至尊,赫赫肇人文。
  百族融华夏,一河惠子孙。
  德昭三界外,魂系五千春。
  永祭黎元意,长怀始祖恩。
  浩歌弥宇宙,激浪起鹏鲲。
  祭轩辕帝
  宿东利
  汉祚悠长起轩辕,龙骧虎视五千年。
  昆仑阆苑应犹在,鼎湖千载空云烟。
  乘风破浪创共和,击壤放歌心自闲。
  昔日卧龙待时飞,侧身西望到日边。
  轩辕庙抒怀
  杨逸明
  来向轩辕一放歌,心声跌宕响高坡。
  皮肤未悔同黄土,动脉堪豪涌碧波。
  安得筼篪常奏乐,终叫棠棣不操戈。
  诗人自愧升平世,荐血无多荐泪多。
  轩辕庙
  朱鸿震
  初祖长留创始恩,庙堂亘古驻英魂。
  千秋鼎祚传基业,一统河山荫子孙。
  龙驭湾前云悄悄,诚心亭上日暾暾。
  中华代有英雄谱,乔木凌霄本在根。
  龙驭阁
  蓝天健
  欣临高阁豁明眸,万国衣冠拜冕旒。
  谁道神龙归玉宇?分明始祖在心头!
  柏沾雨露千秋翠,花护陵园四季稠。
  沮水干支同一脉,休将海峡作鸿沟。
  黄陵古柏
  骆亿年
  古柏参天渺岁时,万年太早百年迟。
  丹心寸寸昭红日,翠叶层层纪史诗。
  荫厚未能藏燕雀,天高犹许挂虹霓。
  一身正气标先德,梗直坚强诚可师。
  为台湾退役老兵作
  阎桂华
  1988年1月16日,台湾退役老兵组成的第一个“返乡探亲团”到桥山祭祖……
  家国少别泪常倾,岁月无情摧老兵。
  台岛绵绵思故土,桥山恋恋叩黄陵。
  一瓶日月潭中水,满腹轩辕坟上情。
  惟愿梅开三度日,冰消百蕾绽春明。
  黄帝陵
  林声耀
  岫险登何处?黄陵插白云;
  烟途分土径,奇石缀灵坟。
  沮水寒东麓,林阴郁远垠;
  升阶临胜色,脚下雾纷纷。
  黄帝陵
  蔡心寰
  鼎湖龙杳帝陵存,万古中华始祖尊。
  黛柏阴阴云气护,黄河浩浩浪声喧。
  雁行燕影皆疆土,海角天涯尽子孙。
  统一情随潮汐涨,相看两岸本同根。
  黄帝颂
  章慈芳
  黄帝功高日月天,文明古国万花妍。
  长江滚滚英雄出,泰岳巍巍砥柱坚。
  斩棘披荆崇鼻祖,移山倒海仰先贤。
  乾坤朗朗开新纪,十亿舜尧奋着鞭。
  黄陵八景总咏
  佚名
  桥山夜月聚风光,沮水秋风透体凉。
  南谷黄花开晚节,北岩净石耐寒霜。
  龙湾晓雾迷长岸,凤岭春烟接暖岗。
  汉武仙台遗世界,黄陵古柏茂穹苍。
  二、散 文
  《黄帝功德纪》序*
  于右任
  黄帝公孙轩辕氏,实吾中华民族之元祖。吾中华民族有此生息昌大之疆土,有此博大悠久之文化,有此四千余年震烁世界之历史,翳维黄帝,为国族之神。
  于史黄帝既战胜蚩尤,东至于海,西登昆仑,南及交阯,北出幽陵,而开拓中华民国已有之疆土。其子孙之蔓延于各地也,如汉族固为其苗裔,而西藏族之羌,回族之安息,苗黎族之禺号,蒙古族之匈奴,东胡族之鲜卑。金人之祖且为黄帝之子清,满清则金人之后也,是皆近世治史者所能考信。是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也。
  皇古荒昧,孰启鸿漾?生活文物,孰为大备?黄帝不惟为中华民族之始祖,抑又为中国文化之创造者也。其发明制作,除人民衣食住行日常资用者外,尤要者如文字、算术、历数、医药、音乐等,皆万世之资,而一时已备。至于指南之针,辨方定位,迄今为世界交通所大赖。然此犹事功之彰著者言耳。更如至德要道,典籍恒垂,后世玄言,动皆称述。是此精神文教之施,亦万世万类矣。
  我中华民族有如此之伟大,中国文明有如此之超远,实黄帝拓殖创造之功也,兹我民族奋图复兴,思缵我远祖之皇烈,国于近世,岂有以四百兆庶众子孙,凭席威灵,而无以遂其国之自由平等?桥山之弓剑可攀!千里万里,千叩万叩,其共誓于我元祖之陵!
  于国之初,于岁之春,中央政府倡率民族扫墓,将有事于桥陵,礼也。斯为天下所未尝有,抑为天下所不可能;追维作始,发扬踔厉,不可不有功德之纪。余昔由陕北而南,赴关中主革命军事,过中部县曾谒于陵下。兹因动念,约友人将黄帝功德之见于载籍者,撮要录次,即名为黄帝功德纪。凡书所有,类多列之,由是以为征考断定,则史家之职也。夫祖德之述,在美盛德之形容,吾民族既有此疆土文物历史矣,其道大光,责无旁贷,重践吾民族东来之路。兹献一编,愿念兹在兹名言兹在兹也。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
  于右任谨序于南京
  *来源于《黄帝功德纪》,南京中国仿古书局,1935年。
  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的展祭*
  何正璜
  春雨如丝,不觉又已是清明时节,满以为胜利后的今年清明,可以回到故园一扫母墓,不料交通困难重重,仍旧羁留在长安,怅然无绪中,决心移小孝为大孝,去参加致祭黄陵的队伍。
  黄帝陵在陕北中部县(近改黄陵县),离西安虽不甚远,但因交通不便,旅途颇不安适,可是轩辕黄帝崇高的感召,使我坚定了这必去的决心,因而去进行省府的允许。
  四月三日清晨,省府送来通知,祭陵人员同定于今日午后五时,在长安车站集合,请届时携零星各物,共乘专车出发,我们因即匆忙地准备了一下,于五时抵车站。
  因为是专车,故站上别无闲人,颇为清静,卧车上已预先贴好姓名,不劳选觅,并且一切设备较为阔绰整洁,所以虽然疲倦,却还安适。
  七时车开,窗外景物皆入溟蒙,但闻呼呼风声,掠车而过,少刻,抵咸阳,乐队排列站上吹奏,乃欢迎主祭的王议长及祝主席的。车须在此换轨北上,一阵很久的喧哗后,才离咸阳一径北行。陇海路之副局长一行,并特以主人资格到列车各室中握手致候,意殊殷厚。时已九时许,我们亦即入睡。
  经过三原时,因车未停,所以不知道,当我们醒来,天色已微明。问茶房知已停在耀县,时正三时半,因即起身梳洗,并吃着陇海路局招待的早点。
  大家下了火车,在站上集立等候换汽车,时已六时,天虽晴而风极大,沙砾扑面,但除有小汽车两辆为主祭人员用者外,余三辆皆为无篷大卡车,省府随带之祭陵乐队,即有一车之重,所余两辆,几不敷分配,车少人多,大家不免现出争挤本色,秩序殊为不佳。
  耀县为我们重来之地,颇似一晤故人,临上车时,遇见县府段科长,知县长已换,耀县风光依旧。不过此次为欢迎主席等,民团特以武装姿态出现,装束颇为特异,束腰紧袖,首披长巾,各执枪矛刀戟,极似武侠影片中之侠客,亦似当年义和团的打扮,更有人妙喻为单刀牌香烟之广告。此种全副武装的雄姿,在科学已进化到原子时代的今日,若令外人看见,倒也吓一大跳。
  日薄风劲·气候特殊
  七时许,各车陆续开行,日薄风劲,愈行愈冷,较之昨夜,实有二季之感。陕北的气候,同它目前政治上的划分,都令人觉得是一特殊地带。
  二十里至黄堡镇,有水泥场及瓷厂,规模虽不大,但以在陕北尚有此工业雏形,亦颇难得,且水泥与建国有关,可觉可喜。
  沿途风沙之大,难以忍受,不唯口目不可开启,即呼吸亦时受阻碍。黄沙随风起,如大海怒涛,一阵阵向车上扑来,车每因此暂停,待其稍散后,方能辨路前进。人民皆居于高低的原穴中,十数里不见一房屋,若非稀疏而瘦弱的农作物,说明其地尚可耕收,令人真以为已到了沙漠地带。
  车行经的虽为公路,但因平日只有公路而无汽车通行,祭陵汽车一年仅一度经此,故路面之荒凉崎岖,实不可形容。碎岩石堆满道旁,似乎是尚未完竣的工程,人乘车上,跳荡特剧,时时有被抛下的危险。
  三十里,至铜川,这是著名产煤的地方,车未停,直驰宜君。
  过铜川十余里,景色忽然改变,矮弱的麦苗,已不再见,居人的土穴,亦不再见。唯见漫山遍野,均是深深浅浅的桃花,一望数十里,极目粉红,它们不惹蜂蝶顾盼,不受任何毁誉,在这漠漠的荒山中,享受它们鲜艳自由的青春,车中人多为这一大片粉红看呆了。
  十时,车抵宜君城,城门之阔与高,恰同一车,故乘客都得暂时低头。
  在宜君中心小学内午餐,因早有通知到此,故特备盛饮数桌,菜肴之丰,与环境大不调和。
  饭后,竟渐渐下起雪来,想着这正是江南十里菜花香的季节,而陕北竟在雪中。南北气候异,真是太悬殊。
  幸雪片不大,车也仍在断断续续的小雪花中开驶,七十里抵中部县郊外。此行一路净是秃山荒原,无可观述。但在这将近的郊外一山上,竟是苍绿丛翠,青郁茂森,面积之大,约有十里,即有人欢呼遥指,说是黄帝陵到了,全车人皆不觉转身相向,同声欢呼,这里面有惊叹也有赞美,因不仅陕北不易有此浓蔚绿林,即在他处,也很少有这么多这么大的柏林,其整齐幽美的远景,令人萌生一种极其安恬崇高的情绪。一路被黄沙盖闷了的心情,为之蓦然一爽。
  不一刻,车抵中部城下,城亦低小,市面也很冷落,大家至此下车,上一很长的陡坡,到一较为整齐的建筑内,大门上扎满了柏枝与纸花,并贴了一些欢迎的标语。在此秩序较好,洗面拂尘,各有定处,餐桌上也放好名茶,这周到的安排使大家受惠不少。
  夜宿中心小学中,街上因天黑不得览,又以过分疲倦,在到邮局去盖了一个邮戳作为纪念后,即拥被入睡。
  次晨(四月五日)四时起身,天已渐明,且红紫璀璨,知为晴朗天气,昨日大家对风雪的忧念,至是尽为一扫。
  五时,匆匆吃过早饭,祭陵大员即准备开始登陵。我们因欲拍照,特先去陵上。
  古柏参天·陵地幽美
  黄陵一名桥陵,因在桥山上之故,现在陵前来看:桥山并不高,只是一个高丘,沮水环流山下,成一半圆,使山成了桥形,地势颇为特别。山后又有华盖山的三个高峰高耸,好像帝王用的华盖,俯冲着这桥山,而与沮水合抱成一圆形,就在此一半山一半水的圆形合围中,植有六万株苍翠参天的古柏。在这多古柏的丛绕正中,即是轩辕黄帝的陵地所在。高山与流水隔绝了外方,而使这十里方圆之地,自成一翠绿的岛。谁知道在陕北这样荒凉干燥、黄沙漫天的地方,会有这样幽森美丽的仙境。没有来过的人,又谁会知道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的奠基人就长眠在这一小块土地中!是因为埋了他,这地方才如此美丽的,还是这山水奇特的形势,原是为这伟大的人而生成的?我不能知道,我也不再想,我的心非常沉重,一步步向陵前走近,好像一个佛教徒看见了释迦,回教徒看见了真主,基督徒看见了上帝,感情充沛到极点,也严肃到了极点,待走近碑石时,热泪再也忍不住直滴了下来。
  黄帝之可敬爱,不应该是一些人们向他堆砌的神秘性,而相反的,正因为他是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人”,他勇敢,他聪明,有毅力,有计划,有政治眼光,有科学头脑,举凡战蚩尤,做舟车,制冠裳,造屋宇,定历法,正五音,律度量衡,试作六书,改良医药等,无一不是奠定国家民族万年的基础,都是将整个民族由野蛮原始推进到文明幸福的不朽功绩。他南征北伐,披荆斩棘地为万世子孙开疆拓土,更在辛苦开辟的土地上,为民族后代艰难而慎重地播下了各种生活必须的种子,使这一民族能承继光大,而生存得光荣,生存得幸福,生存得永远!
  他自己终于有一天睡下了,但他的血液、法规、发明、制度、希望和精神,应当是永生的,永生在我们每人的血液中、行为上和思想里。
  今天,我这个在他血统遗传中四万万五千万分之一的一个渺小的承继者,来到民族始祖的墓前,俯念内乱无已,万方多难,继往维艰,开来不易,我悲伤,我惭愧,我感动得超过了理智了。
  绕墓一周,得见坟丘低小,较秦汉各陵之庞大修整,适成鲜明之对比。我国远古本主张葬地不树不封,黄帝墓因当时万民感戴又加历代培修,才有此小丘规模,也可见古代的质朴了。
  墓前有一小亭,内置毕沅所立之巨碑,上刻“古轩辕黄帝桥陵”。碑后近陵处,新立一碑,刻“黄帝陵”三字。
  祭陵典礼·庄重肃穆
  天已大白,祭陵队伍也走上来了。主祭官和陪祭人员都佩带了红黄各色的绫条,缓缓地引导着县中同来参加的学生军队及民众们,都在陵前依次排列好,音乐队则在陵侧排立,亭上扎满白花,亭前摆了供案,案上陈设酒醴、果品、祭菜、杯箸、香炉、烛台及面制花供一副,案旁分置二花圈,上款同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灵鉴”。六时三刻,仪式开始,全体肃立后,即由乐队奏哀乐,乐声飘宕在万株古柏间,袅袅环绕,复被高山送来哀微的回声,人皆肃立若塑,音乐在此已尽到它最大的使命了。接着全体向陵行三鞠躬,墓上黄草飒飒做响,一时情绪至为严肃。接着恭读祭文,读者音调不错,很能配合此时的空气,再由主祭人献香、献帛、献酒,献毕又奏乐,于是礼成。由主祭人领导绕陵一周。
  祭后,大家沿汽车路徒步行至半里外之黄帝庙,庙背山麓,临沮流,旧建已毁,此为省府新近所修。首为大门,过石道为办公室,又过长甬道,为一卷棚,再过一坡道,为月台。后即享殿,势颇轩敞,据云殿中昔祀黄帝像,风后力牧诸臣配享,现已失,仅供一黄帝木主而已。这一点,我认为最可惜,因为这对于黄帝的实际性及尊严性,都有很大的损失。黄帝之在中国,本来其本身即是一崇高之偶像,他是一切可尊敬、可钦佩、可爱戴的总合,因为时间的远久,他已在传说中“神”化了。他不仅仅是一个英雄的神,并且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我希望以后能在此塑有一尊不朽的雕像,以增加他在国人心目中的“生命感”。
  黛色参天·庙中巨柏
  庙中共有古柏十五株,真是“黛色参天”,又高又茂,它们所历过的兴衰沧桑,假若它们能说话,真应当是一言难尽。尤其是其中二株,更异同列,一株在大门内,干可十围,皮坚如铁,并不比别的高多少,只是特别茂,一大片地都被这一株巨柏遮满了。立在树下,抬头看,即像在一片深绿的森林里,真是感觉到一个人太渺小。树下立一石碑,上刻“黄帝手植柏”五字。究竟是否黄帝手植,亦未敢轻信,但以此树之外表论之,纵非黄帝亲手栽下,也应是那个远古的朝代所植立的。我们今日既无权力得将柏锯下以察其年龄,又复为其巨大外观所惊倒,也只好不再敢胡思乱疑了。并且此柏之存在,是极可庆幸的。第一,可以做一表率,鼓励人们植树。想起每年都有植树节,每到节日,大员们率众亲手植树,但植至如今,毫无分晓。此柏或可刺激今后大小人员,悬想到千百年后,我一锄之劳,也能蔚成巨木,铮铮不朽,而都乐于真心植树,一人一株,中国之绿化当可不远。第二,历来中国每当朝代变换之际,前朝文物,必遭破坏,古代建筑体制,仅能于文字中得见,列祖列宗们,于开国时的杀人放火,也使五千年文化古国,一物无存。此柏今矗立于此,正不知逃过了多少次的劫难,总算活到了现在。另一株在享殿前,巨细与其他古柏也无甚差异,只是干皮皱裂,有如钉痕,树下也有一碑,题“挂甲柏”,旁注“汉武帝征朔方还挂甲于此”,不知武帝有何异甲,竟经一挂之后,树上即留下钉痕,经两千年曾不见愈,真是奇异。若作正当解释,自是柏中本有此异种,不足为怪。但这传说是很美好的,汉武帝是中国有数的英主,远征朔方,凯旋归来,特到黄帝陵前来告祭,其事其人其意义,都是完美之至。我们又何一定要分辨绝无其事来作此焚琴煮鹤的笨举动?汉武帝一代怪杰,肯在此解甲下拜,黄帝一定九泉含笑;能在柏干上留下永久的钉痕,实是那次致祭的最好纪念。
  陪陵静坐·追怀伟迹
  参观既毕,仍返陵上,祭陵人员均早离去,亭前案供亦已撤掉。四顾风声中,只见万株古柏与—丘古陵在朝阳中静对默默,柏林纵横成行,日光斜射林中,黑影遍地,其严肃阴森,—如无顶之教堂。我登上陵后桥山,靠一柏根坐下,念万方多难,一息幸存,能在今日陪轩辕黄帝静坐一刻,实是个人生命史上可纪念的事,就此小暇,来检索一些关于黄帝的事迹。
  首先,这陵是真的抑是伪托?就是应当考据的:
  《史记·黄帝本纪》:“黄帝葬桥山。”
  《黄帝本行经》:“黄帝冢在坊州桥山。”
  《皇览》:“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雍胜略》:“桥山在中部县东北二里,其山形如桥,沮水环绕之,即黄帝葬衣冠之所。周围城堑五里余,树柏万株,横顺成行,参天傲日,数百里外望之犹有烟霞霏微青翠玲珑之状。”
  因为近年来疑古者之勇敢,不相信世上曾有黄帝其人,以为一切都是神话。既然掘地遗物无所得,刻辞铭文无可征,是有无黄帝大成问题,所以对陵的真伪不必说,根本对人即有疑问了,但实际上,不论从哪种观点来说,这种见解都是错的。《周易系辞》、《大戴礼记》、《尔雅》、《说文》、汉《白虎通》、《史记》、《国语》,这些书籍都不是说诳的册集,周代去上古未远,其记载不宜谬误,应属可信。并且国族无祖,圣神文武,学术事功,传述历历,我们今日求谋统一,对之敬崇拥护之不暇,怎还能加以否认?日本为了发扬大和魂,巩固其民族,不惜凭空造出一个神武天皇来。而我们一个真正的始祖,却要不加承认,一定要将自己列为空桑之子,殊无道理。至于陵是否在此,亦系根据汉魏晋人之记载,只要黄帝其人不假,葬此当无他说。
  其次,陵中所葬是黄帝本人还是他的衣冠?又是问题。我们知道黄帝在生时,战阪泉,杀蚩尤,后又披山通道,东至于海滨,西登崆峒之峰,南抵江湘,北达宁夏,最后合符釜山,铸鼎荆山。可见一生奔波,未曾定居,崩于何处,实不可知,据几种野史所叙,黄帝乃升仙而去。
  《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
  《列仙传》:“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焉。”
  《剑经》:“黄帝铸鼎,以疾崩,葬桥山,后五百年,山崩,唯有宝剑赤舄。”
  为了这些神话,令人疑惑此陵中但葬黄帝衣冠,黄帝本人实已得道升天。可是,假若人类还不能确证能有成仙的事实时,黄帝亦人,应不能有些仙术。顶好的解释,就是黄帝崩,群臣不忍其死,葬于兹,而言帝已仙去,但葬衣冠,如此说法,尚能近乎人情。
  最后,黄帝究系中华民族的始祖,抑仅系汉族的始祖?这问题在民族意识澎湃的今日,实应有详加讨论的必要。
  《史记·匈奴传》:“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国语鲁语》:“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禹姒姓,黄帝玄孙)
  《晋书载记第十六》:“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国语鲁语》:“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舜姓申屠,黄帝九代孙)
  《晋书载记第八》:“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风俗与匈奴略同。”
  《魏书序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德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路史·疏仡纪》:“黄帝元妃生昌意,昌意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安处西土,后曰安息。”(《汉书·西域传》:“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黄帝功德纪》:“安息在今波斯阿拉伯土耳其,为回教发祥地。”)
  一脉相承·黄固边圉
  由以上各记载观之,则黄帝不仅是汉族的始祖,亦同是藏族(羌)、回族(安息)、蒙族(匈奴)、满族(鲜卑)的始祖(据《山海经》所载,苗黎族之禺号亦黄帝之子孙),今日民族主义,在强梁者分化政策下,工作畸形的自主,一组组有密切关系的弟兄们,都被诱迫脱离祖国。历史的证明,才知道各族原是一脉相承的亲手足,自应互相提携,关护,倾诚相爱,交流文化,共坚边篱,组成一个真完美的中华民族,向世界光明幸福的前途迈进。
  想到这里,幻觉地看见人类美丽的远景,自己不觉哑然失笑。四望陵园黯黯,寒风穿林作响,天气又已转阴,空山古陵,鸟语虫声一时并绝,我只得肃然起身,准备过陵下即拾道而归。
  在陵前再度抚碑小立,因念路途多艰,今生恐不易再来凭吊,恋恋不忍骤去。细审墓土,实无异处。可是我真羡慕这黄土覆盖的那个时代,那种新兴蓬勃之气象,朴素原始的人情,真是可爱。当此土覆盖时,中国的社会制度,人民生活,都已稍具规模,试比并世诸邦,尚在何处?除埃及已建国外,巴比伦尚未奠基,印度亦未定型,千年后才有希腊与亚述及至西方圣人摩西出世,已是一千三百多年以后的事了。更无论犹太罗马与波斯了。这是我们可骄傲处,却也正是我们应惭愧处。我怀着这两种矛盾的情结,抚摸墓土再三,才低头拾起了一枝柏叶,依依地辞陵寻路走下来。
  最后,借唐舒元舆《桥山怀古》七律来结束这次的谒陵:
  轩辕厌代千万秋,绿波浩荡东西流。
  今来古往无不死,独有天地长悠悠。
  我乘驿骑到中部,古闻此地为渠搜。
  桥山突兀在其左,荒榛交锁寒风愁。
  神仙天下亦如此,况我戚促同蜉蝣!
  谁言衣冠葬其下,不见弓箭何人收?
  哀喧叫笑牧童戏,阴天月落狐狸游。
  却思皇坟立人极,车轮马迹无不周。
  洞庭张乐降玄鹤,涿鹿大战摧蚩尤。
  智勇神天不自大,风后力牧输长筹。
  襄城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
  崆峒求道失遗迹,荆山铸鼎余荒丘。
  君不见黄龙飞去山下路,断髯成草风飕飕。
  回到长安,雨中无聊,翻出祭陵的稿子,一片柏叶滑落了下来,我眼前不觉立刻又泛起了那民族的圣地,那翠绿的柏岛。
  *来源于《何正璜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面对“黄帝的脚印”*
  赵熙
  人类从荒蛮的远古如何走来,这大概在我们幼小的时候,从历史教科书就获得了“从猿到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常识。然而,当今忙于生计的现代人,大概也没有几个能有兴趣关顾史前这“手足分工”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的巨大意义了。
  此刻,当我来到古柏参天的桥山,站在“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土冢朝殿,面对那块留下“黄帝的脚印”的青石板,我便不再感到历史的古远荒茫,不再以为它只是流传于民间的传奇神话了。巨人的脚印,逼真地再现了一个民族从荒洪走向文明的历程。在我的眼前,立即活化出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带着一群用麻布、兽皮、树叶遮身,扛着石镢、石斧,挥着石刀、石梭的始祖人,从高天厚土的北方走来,穿越大漠,来到黄土高原的中部桥山。在这桥国帝都,俯瞰汩汩流淌的沮水,指点“西龙”(店头)血红的落霞,展视云霓飘飘的印台山,漫步于土城,弹指舒笑,便在这里定居——从此,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明便自这里延伸。于是,那双巨人的赤脚,跨越历史的风烟,踩过漫漫的征尘,东渡黄河,战蚩尤,降神农,逐鹿中原,远征西凉,在东方这块广袤的疆土,第一个建立起中华民族的“古国”。
  兰草先生曾告诉我关于“黄帝的脚印”的来历。说是黄帝轩辕的妃子嫫母的使女叫素雀的,有一次在沮水河用陶罐汲水,看见河滩有深深的巨大的赤脚印。那清晰的印迹使她立即想起了轩辕黄帝,她常常见到他在沮河边散步,苦苦地思虑着部落的生存和生计。可是,黄帝那双赤脚却动了素雀姑娘的心。她记得在北方这酷寒的严冬,征战归来的轩辕,脚趾常冻烂了。聪慧的素雀想着,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轩辕帝不再用赤脚走路呢?她同嫫母商量,便用麻布做了一双长筒,但一试太小了。素雀又立即想起留在沮河滩胶泥上那双深深的脚印。于是她便用石刀刻下那已干涸了的胶泥“脚印”,搬回桥山,量了尺寸。按照这双脚印,做下一双合适的套筒。后来,又经同一位叫明女的姑娘反复琢磨,又想出了用麻布或木屐垫成“鞋底”,做成“鞋帮”,黄帝从此穿了“鞋靴”——这便开始了人类由赤脚蹬上鞋子和长靴的文明史。
  相传轩辕黄帝统一了天下,发展农牧和蚕织,发明了舟楫、弓箭、文学、指南车等,使万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的功绩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派金龙抬黄帝升天。在飞天的时候,臣民依依不舍,牵衣而泣,终于扯下了黄帝的靴子、衣襟和宝剑。现在桥山柏林中的黄帝陵,便埋下了轩辕帝的衣履;而黄帝庙的古殿下,便永远留下这双青石板上的脚印……轻轻抚摸这青石上的“黄帝的脚印”,似感一种亲近和温热。这块青石板上的“脚印”,为我们万世后人留下了无价的遗产,这便是开拓创造的精神。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光辉和灿烂,都得从脚下做起。而生活严峻的法则便以“黄帝的脚印”昭示天下:无论是昨天,今天和未来,一切变革也都得留下自己深深的脚印。浮空掠影,瞒天过海,带给这个世界不过只是一缕沙尘和后人的叹息。
  桥山——黄帝的脚印,开创了一个伟大民族辉煌的时代。如今,亿万怀揣虔诚的炎黄子孙朝圣而来,又珍重地把自己的脚印踩上去,便获得了创造的智睿灵气,获得了如同桥山苍柏—样的生命力。于是,“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新世纪,便从这里开始了。
  *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1993年4月5日。
  黄陵柏*
  贾平凹
  从铜川往北数百里,全是赤裸裸的荒山秃岭,到了桥山,出奇地却长满了柏树。一棵树一个绿的波浪,层层叠叠卷上去,像一个立体的湖泊。天放晴的时候,湖泊纹丝不动,绿得隐隐透蓝;逢着刮风下雨了,满山就温柔地拂动,绿深起来,碧碧的,青青的,末了,似乎愈晶莹了,在这黄褐褐的世界里,像一颗偌大的绿宝石,灿灿地要映照出一切。
  山上有一条小路,曲曲折折爬上去,山顶就有丘土堆,活脱是一个山上的山:这便是黄帝陵了。站在陵墓往下看,才知满山没有一眼流泉,也不见飞禽走兽,柏子在倏忽落地,簌簌地如洒起细雨,满鼻满口都是柏的荃香了。最有趣的,那柏全都枝叶瑟瑟缩缩,如一根一根桩的模样,肉肉的,依山而微微趋身,似乎是向陵墓肃然静默,立即使游客失去了轻狂和浮华,刹那间入了庄重、虔诚的境界,再不敢有了言辞,只提了脚步儿在厚厚的落针上悄悄起落。
  我三次上过桥山,每次都在这窸窣的柏林里静观,一待半日,于是看出柏的好多妙事。回来用笔记下,归类十多余种,竟成了一本柏谱。
  柏谱这么记载:
  山下柏:阴面少枝无叶,阳面枝叶却繁极密极,腰身弓弓的,如负重载。顶端是一丛柏朵的三角形状,似乎是拉长了脖子,向山上仰望着什么;下边的柏枝便垂垂下来,又像在做着无可奈何的手势。它奋命地向上长着,但终没有山上的一棵草高,于是,寄希望于后代,枝头累累的,都是些柏子。
  伞柏:这柏如伞—样,光光的身子上,突然顶—蓬枝叶,圆圆坨坨的。从上看不见干,从下望不着天;树下从不见雨,亦不见光,数丈之地,不长出一棵小草。一早一晚,山风拂来,伞顶嘎嘎作响,如雷电爆裂。
  坡坎柏:它处在险恶之中。似乎永远没有安全感,但却正如此十分地安全。根从坎壁上横出,然后突然崛上,形成一个直角,每一条枝,每一根节,都表现着十分的努力,以致全扭歪了。柏叶却很丰腴。临风袅袅浮动。如悠悠的云,日光下泄,倩影便款款落地,如动画一般,显出如狮,如虎,如隼的万般形象。
  平地柏:因为得天独厚,身一出地,便肆意横生,干少而叶多,不为高大,但求雍容。风很少刮过来,雨水却得到满足,每一弱枝,必结柏子,子小花大,瓣裂四片五片,但却不能发芽:大半被松鼠拉去,小半被麻雀叼走。
  风头柏:分明是一座塔的形象,经营着庄严,建筑着气势。枝叶全相对展开,一朵一朵,呈蒲扇状;在四面来风之中,执着八方盾牌,步步为营地向空间进军。
  屈柏:如弓一样俯在地上,背上暴露着一个接一个的疙瘩,似人的脊骨,身下却裂开来,是蚂蚁的天国。仅仅几朵枝叶,落地时却平面伸来,作求拜状。游客便以其身为椅,男者,女者,全骑上去,一压—摇,作晃板的快乐。
  桩柏:枝叶于它是多余的,全然一个赤身,数十丈高,纹沟从上到下,不弯不曲。头顶三丝四丝柏朵,宣布着自己并未死去,安详得却如停驻的云。
  朽柏:只剩下半个身子,其实仅仅是半圈空空的皮壳,被护林人用石头砌起,补了缺,毛老鼠便拉来了大量的柏子,在那头的穴孔里做起一个仓库。
  挤柏:它们存心是来拥挤的,目标就在天空,比试谁第一个到达,狭窄的面积,刺激着它们生存的竞争;生存的竞争,使它们一起成为山上最高最直的代表。
  孤柏:太富裕了,使它养成东拐西歪的懒散习气;太自在了,左顾右盼地尽长了岔枝。
  石缝柏:实在没地方了,就到石崖上去,只要有一条细根伸进去,便要石崖挤出缝来,再抱住它,把根织成个密网。用力太过度了,根如淤了血的手指,青而黑,黑如铁。虽然比别人长得慢,浑身却成了油心,摸摸粘手,敲之丁丁,投一块石子砸去,立即反弹回来,身上不留一点儿痕迹。
  柏中柏:一棵小柏长在一棵老柏的空心里。老者已断上身,小者一身浅绿,风里便作媚态。
  夹石柏:也许是—块石头突然从山上滚下,将它砸断了,石头就永远坐在疤坑里,宣告着它的死亡。但疤沿一愈合起来,就又从四周一起往上长,竟抽出新枝,死死将石头夹住了。从此,再不能取下,或许夹成碎末,或许就成了它身体里的一部分。
  山顶柏:以为是最高的了,其实不过三尺,又都秃了顶。
  芽柏:一个什么动物的骨头,用什么力量也不能使其分开,被遗弃在这里了。一颗小小的柏子落下来,静静地躺在头骨里,一场雨后,它发芽了。那么一小点儿绿,但它迅速地从骨缝里长起来,头骨竟神奇地分裂了。它似乎是与生命开个玩笑,以短暂的生存证明了它的无比的力。
  默默地从这无数的柏中走过,我总要站在黄帝陵前肃立片刻,作我的幼稚而荒唐的遐想。最后那次上山,是在夜晚,月亮就在天上,林中远影憧憧,近处迷离,陡然间,产生异样的感觉:我站在这里,也是一棵柏吗?面对着我民族的始祖,我会是一棵什么样的柏呢?
  *本文来源于散文集《黄陵柏》,吉林摄影出版社,1999年。
  黄帝陵,不可言说*
  陈忠实
  正在澜沧江边行走。层层叠叠郁郁苍苍的山峰。黏稠的灰云覆盖着尖锐的和平缓的群山。浑浊的江水在峡谷里一路冲溅出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水花。缓坡上和河谷坝子里,散落着围墙涂成白色的四方形楼房,这是我见过的最为雄壮高大的藏族民居了。房屋周围的田野上,变成黑色的晾晒青稞的木架斜立在刚刚吐穗的青稞地里。耳边活跃着藏族男女无处不在的舞蹈的踢踏声,萦绕着交混着纳西族优雅悠扬的古乐。在这种陌生的大自然里的沉醉是极其自然的,也是无以名状的。沉醉里,突然接到诗人翔的电话,约我写一篇关于黄帝的短文。我不由得沉吟一声,那个青砖围垒黄土堆积的陵冢,从青山、峡谷、青稞穗和舞蹈乐曲里浮现出来,哦!老祖宗。
  记不清多少回拜谒过黄帝陵了。头一次在我年轻时,默默地围着那个枯草和积雪覆盖着的黄土冢走了一圈,竟然获得了一种绝少能有的平静沉稳的心境。那个时候在我生存的全部空间里,喧嚣着“文革”势到末途的挣扎却也更显疯狂的声音。连厕所和炕头都刷着虚妄标语的生存空间里,只有在整个民族的老祖宗的土冢前,我获得了作为一个人活人的正常的心境。
  我和家人亲戚拜谒过黄帝陵,烧一炷香,再围着那个已经修葺完整的土冢走过一圈,依然获得的是宁静和沉稳的心境。我陪着外省和海外华裔作家朋友每一次拜谒黄帝陵的时候,都要围着那个已不陌生的黄土冢走过一圈,获得宁静和沉稳。几十年过去,我对老祖宗的拜谒就固定为围绕土冢走过一圈这种形式,至今也没有写过一篇关于黄帝的文字。
  在我的全部感觉里,几十年来多次拜谒的过程和拜谒之后,都没有产生企图表述的欲望。我现在才弄明白自己何以会如此,在于这位老祖宗是无法言说的,或者说在我是难以找到表述的语汇的。我观瞻过秦、汉、唐、明、清五大王朝几十位皇帝的陵墓,也是至今没有写过一篇短文。然而,没有写仅仅是我不想再说那些陈年旧事。尽管我确凿在他们或倚山或掘地或打开或依旧死封的巨大建筑面前,想到他们堪称不朽的功业和不可掩抹的巨大罪孽时感慨多多。然而,无论千古第一帝无论汉皇唐王明陵清陵里的帝王,都是可以言说的。没有一个使我产生如在黄帝陵前那种不可言说的感觉,自然也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能使我产生那种沉稳和宁静的心境。
  我还是想脱开史家的评断而以自家的感受来说这种纯粹属于个人的感觉上的差异,大约就出在同一个读音的皇与黄的本质性的属性上,皇是一种象征,黄却是另一种象征;皇在我的头顶需仰视需顺从需接受“皇叫你死你不得不死”的律令,黄则与我同在黄土地上可以平视可以和他比一比谁的皮肤更接近黄土的色泽……于是,许多千年之后的我,在围着他的小小的黄土冢转过一圈又走过一圈的时候,获得的是宁静和沉稳。
  于是,我在一次又一次拜谒这位可以称为老祖宗的陵墓时,总是感到不可言说。
  于是,我在注目那个翠柏重荫下的黄土冢时,似乎感知到每一撮黄土每一片草叶浸洇到胸膛里的神圣的灵光,同时也自觉地接受先祖灵光的洗礼,更有透见灵魂的审视和拷问……不肖也否?
  *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2003年7月27日。
  面对黄陵*
  君 天
  在陕西,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六十九位皇帝,那仅仅是一个个王朝的背影。只有黄帝陵,才让我们触摸到华夏民族的根。只有在这里,炎黄子孙才流下感恩的泪水。一步步走近黄帝陵,一寸寸虔诚与敬畏充溢心房。逶迤参天的桥山,是龙之脊骨。长青不凋的古柏,凝聚着龙的精神。生长了五千年的黄帝手植柏依然苍翠,似乎还留着人文始祖温热的手纹,让我们感到祖先是那样的亲近。这里的一捧黄土,万金不易。这里的一粒柏籽,万世芬芳。在陕西,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六十九位皇帝,那仅仅是一个个王朝的背影。只有黄帝陵,才让我们触摸到华夏民族的根。只有在这里,炎黄子孙才流下感恩的泪水。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边患初定,意气风发,带着他的文治武功恭祭黄陵,倾诉一代帝王的雄图大略,祈求一个王朝的安定、繁荣。从此,黄帝陵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瞻拜的圣地,成为龙的子孙永远的精神寄托。历朝历代,国家兴盛之时,祭祀黄陵以告慰先人;民族危亡之际,谒拜黄陵以昭告列祖。1938年,抗日烽火漫天燃烧。清明时节,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从延安派代表“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民族生死关头,倾听这荡气回肠的祭文,哪个炎黄子孙不热血沸腾、拔剑长啸?
  时过一个甲子,历史早翻开新的一页。2000年的清明节,黄帝陵前庄严肃穆,全世界都在倾听一篇充满新意的祭文:“……西部大开发之战略既定,山川秀美之宏图恢张。唯我炎黄子孙,更当励精自强。凝聚民族之力量,再创华夏之辉煌……”不必亲临,只要想想此情此景,就会心旌摇动。这块荒凉、落后的土地,曾是中华文明之光最早照耀的地方啊,当西部大开发的嘹亮号角吹响,上下五千年都激动不已。
  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一个时代新的主题词,2003年7月,黄帝陵祭祀仪式升格为国家大典的消息传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民族精神的照耀。
  而一个人呢?在黄陵,他触摸先祖最初的脚印,触摸最亲切的母语,触摸自己纯正的肤色,触摸自己闪着泪光的灵魂。他穿过五千年的风和阳光,穿过一个民族最深挚的瞩望,像一根麦苗走进田野,像一棵树走进森林。哦,给我创造的力量,给我开天辟地的无畏,给我燃烧不熄的激情。
  桥山,一座连接古今、通向未来的桥。龙驭飞天的传说,讲述着一个民族渴望腾飞的千古梦想。每一次祭祀黄帝陵,都是华夏民族回顾过去、开拓未来的庄严仪式。每一次谒拜黄帝陵,都使民族腾飞的翅膀变得更加有力。
  一步步走近黄帝陵,让一寸寸的虔诚与敬畏充溢我们心房,让轩辕庙前的河水成为我们生命的源流。听,民歌覆盖的村庄飘出了多么高亢的吟唱:“这么大的锅来这么多的米,这么旺的火来烧不热个你。”面对黄陵,就面对了民族坎坷的历史;走向黄陵,就走向了父母之邦辉煌的明天。
  *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2003年7月27日。
  文明的震颤*
  何玉辉
  我以为,史学家们留下的深沉书简只能给后人提供历史的脉络,真实的历史一直隐藏在一棵树、一抔土的细微末节里。所以,每年春天,我都会去黄帝陵,亲手触摸那棵轩辕黄帝手植柏,在树干的沧桑表皮里寻觅文明曾经的震颤。
  站在桥山之巅,俯瞰沮水两岸的村镇,环顾周边的龙虎气象,我不由为黄帝的气魄所震动。五千年前,公孙轩辕的一次远征,诞生了炎黄民族,开创了华夏文明。桥山,成为后世纪念祖先的丰碑。在传说里,轩辕黄帝是第一个走出山顶洞,带领部落人民开始走向文明的人。他“制衣冠、造舟车、养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结束了洪荒混沌,开拓了文明纪元。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文明的诞生。虽然当时的文字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是依稀模糊地知道当时在使用一种比甲骨文还难懂的“蝌蚪文”,但黄帝所开创的文明体系仍然深深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深处。中华文明的制度化建设正是由这些“蝌蚪文”播衍四方。我以为,当一种制度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执行的时候,正是法律和规章的肇始。黄帝时代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制度,已经无从考证。人们承认的法律制度是从一部《汉莫拉比法典》开始的。中国的法律究竟产生于何时?已经没有确凿的证据。
  但当我站在桥山之巅,想象黄帝誓师东征的场景时,我开始相信,这种制度在当时已经产生。如果不是因为蚩尤的文明体系和黄帝的文明制度发生了冲撞,如果不是因为炎帝的文明制度对黄帝的文明体系有所补充,那轩辕黄帝怎么会号召部族联合炎帝,远征蚩尤呢?也许在那个洪荒开辟的年代,已经有了某种制度建设,成为征伐合并的依据。
  因为我们对祖先的崇敬,后世淡化了黄帝时代制度建设的内容。我们不能允许残暴、征伐、屠杀等字眼与祖先产生任何关系。所以,在后世的史书里,三皇五帝时期尽是歌舞升平、人间盛世,就连起源于商周的“礼乐治国”也从黄帝那里找到了历史渊源。中华民族过多地崇尚礼乐和文明的力量,而以制度、法律为万恶之源。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韩非的法学思想可以昌盛秦国,却在秦亡以后销声匿迹;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关于黄帝的传说里竟然没有一点制度和规章的踪迹。
  黄帝在当年为弘扬文明的需要开创了制度,却没有想到,因为后世对他的无比敬仰而淡化,直至抹去了制度的痕迹。文明的制度使文明播衍天下,文明却反过来淹没了制度。人们高度重视文明的力量,认为它的“教化作用”胜过一切武力征服和强权统治,岂不知,文明的这种强大力量正是来源于文明自身的严格制度。没有制度,一切文明都会失去力量,直至消亡。
  在桥山之巅,静心地抚摩每一棵柏树,你都会听到历史的回声,感觉到文明的脉动。因为有了五千年前一次文明的震颤,才有了今天文明与制度的对话;因为文明的每一次震颤,我们才会发现制度无所不在的力量。
  *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2003年7月27日。
  桥山听籁*
  匡 燮
  这回我听清了,这涛声该是这位老祖宗甜睡的鼾声了吧,那么,也就是桥山的天籁、地籁和人籁了?
  石砌的台阶,叠印着历史和现实的无数朝拜者的脚印,一阶一阶砌了上去,便曲折着忽隐忽现起来,使本来不高的山,也叫这条石阶路砌得很深很神秘了。山的古柏哲人似的矗立着,问山川,问江河,问天问地,问月问日。而那轮日正在中天,阳光从柏叶的密缝里射下来,落一阵金黄的雨,是哲人闪光的思维。心弦被拨动了一下,听到了那声音。那声音很神奇,似起于青萍之末,若断若续,待谛听之,却又没有了,只有一阵清风轻轻地在柏树间游走。可是,又要举步在石阶上踏响时,那声音便又来了,而且,渐上渐大,渐深渐响,就隐隐如黄河低吼,如远天沉雷一般,汹涌着漫卷过来,竟又有了逐鹿中原,金戈铁马之声,杂踏踏从心灵上奔涌过去了。天籁、地籁、人籁吗?我猛然一惊,就匆匆地奔上汉武仙台。这仙台却还不是桥山之巅,一周的古柏从台下长上来,围护着一台的翠绿和阗寂。便又急急奔上那座山尖上,望塔,啊,桥山尽在眼底了,端的是一个立体的海。但没有风,也没有雨,阳光正灿烂,正凝固着五千年的肃穆和庄严。我从桥山之巅下来在这位老祖宗的墓前肃立的时候,树丛里有了鸟鸣,山风也的确起了,柏林中也就渐渐地起了涛声。这回我听清了,这涛声该是这位老祖宗甜睡的鼾声了吧,那么,也就是桥山的天籁、地籁和人籁了?可是,我终不明白,我听到的那种神奇的声音呢?那种中原逐鹿,铁马金戈,如黄河低吼、远天沉雷,杂踏踏从我心灵上奔涌而过的声音,是什么声音呢?我依然肃立着,在黄帝陵前。
  *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2003年7月27日。
  桥山感怀*
  杨 莹
  如今,龙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弘扬龙的精神,团结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人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桥山,你会深刻地感受一种龙的精神,感受到一种黄帝精神的永在。
  每次车过陕西黄陵县桥山时,我们都会下车去拜谒中华第一陵——黄帝陵,因为这里埋着我们的祖先,我们伟大的祖先——轩辕黄帝!谁不知道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祖先葬黄陵?中华民族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历代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谒。
  想那汉武帝刘彻,当年率十八万大军,巡视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长安时,途经桥山,看到高大雄伟的黄帝陵,立即停止行军,他令士兵一夜之间,在黄帝陵对面堆起一座二十米高的“祈仙台”。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命十八万大军,分布在马家山、印台山和桥山,三山军队面向黄帝陵,军乐四起,满山旌旗迎风飘展,汉武帝脱下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缓步登上祈仙台,默默向黄帝祷告,保佑汉室江山永远平安……现在想来,那阵势真要比电影《英雄》里的场面还威风吧。如今的桥山,早已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拳拳爱国之心的一方圣地,当蒙受了一百五十年屈辱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汇聚黄帝陵告先祖……岁岁清明、重阳,炎黄儿女仆仆来到桥山,在典雅的古乐声中,点燃一炷香,植几株翠柏,捧一掬黄陵土,洒几行思乡泪水……
  随着改革开放和海峡两岸交流的发展,海外华人寻根拜祖不断涌向黄帝陵,他们千里万里,千拜万拜……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谁能忘记祭祀自己的伟大祖先——轩辕的丰功伟绩呵?五千年前,黄帝于乱世起兵,降服了炎帝,以德号召天下,结束了远古战争,告别了野蛮时代,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从此,中华文明时代开始了,从此,中华民族有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踏上沮水环绕、群山环抱的桥山,感触最深的是那些柏树,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这里的古柏与任何地方都有所不同,它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这里是我们的根,民族的根,顽强的根,蔓延几千年的根!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就从这里开始。古柏参天。苍劲有力的古柏,令我想到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就有的图腾——龙,想到远古时期的中华文明,想到凝聚力。远远望去,一片沉沉的青黛色,郁郁参天,气宇非凡,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性格。黄帝时代的精神“创造”、“奉献”、“团结”,是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伟大精神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黄帝子孙的“传家宝”。我在这里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才创造出“天下为公”,永远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中国精神,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站在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团结这个词,是的,我们所有的龙的传人都应该团结起来。桥山脚下,轩辕庙院内有一株特别粗的古柏,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所手植,距今五千多年。据说,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株,称为“柏树之王”。对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讲,能来此靠近长伴黄帝英灵的松柏,感受它,与之合影,表达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对始祖的一片崇敬之情,自然亦有深长的意味。
  在这里,我们会自然地想到龙。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传说黄帝活到一百一十八岁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于是,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如今,龙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弘扬龙的精神,团结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人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桥山,你会深刻地感受一种龙的精神,感受到一种黄帝精神的永在。
  *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2003年7月27日。
  黄陵柏的基因*
  和谷
  黄帝说,桥山本来没有树,你埋了宝,便有了树,树木是咱的根本。黄帝种下了这棵幼小的柏树,成了今天巨大无比的“轩辕手植柏”。
  在我的印象中,沟壑纵横的黄土塬上,桥山的柏树林好似一片绿云。它不是次生林带,应该是一片原始森林,一片见证成千上万年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那里是中华始祖的陵地,散发着幽香的柏树一直守候着它,并坚韧地生长着。有几棵古树,在漫长的阳光与风雨里,长成了举世罕见的树王。柏树是常青的,是不凋谢的绿云。
  传说不等于史实,但它寄予的是人们一种善良的理想。说是有个求仙者,想要献给功德无量的黄帝一个宝物,因一时未见黄帝的面,就把宝物埋在了桥山上,还栽了一棵小树做记。日后他又来到这里,见得满山柏树,找不到藏宝的地方了,于是就拔了一棵小树去给黄帝诉苦。黄帝说,桥山本来没有树,你埋了宝,便有了树,树木是咱的根本。黄帝种下了这棵幼小的柏树,成了今天巨大无比的“轩辕手植柏”。
  “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从我记事起,就听到过乡里老人这样形容黄帝陵的大柏树。按说老家离黄陵不过百十里地,但在那个时候的百十里地是个天文数字,只能神往它。后来有不少机会去看大柏树,内心受到了绿荫的遮蔽。我想,多少年过去,被视为文明遗存的庙宇建筑几番修缮,如今是宏伟多了,但唯有这古柏群苍茫依旧,郁郁葱葱。它是植物,是生命,是大自然的史书,是看罢一出出或长或短的历史社会话剧的观众,是神一样的大智慧者。古柏一直陪伴的黄帝圣灵,是中华精神的寄托。生在上古的黄帝,把人类从野蛮蒙昧状态引领到了开创文明的时代。他的出生,是其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而降临。他的仙逝,“有龙垂胡髯”,“黄帝上骑”,“龙乃上去”。如此的神话,说他是神而非凡人。史籍说黄帝“身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人未使而自化,未赏而自劝,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谓太清之始也。耕者不侵畔,渔者不争岸,抵市不预价,市不闭鄙,商旅之人相让以财,外户不闭,是谓大同。”黄帝以“道”贯宇宙,以“德”治天下,开创了一个祥和的大同社会。在今天看来,黄帝所开创的“道”,是讲物质运动法则的,如老子所说,道生于天地之先,是万物之母。德就是好生,黄帝是一个大德的人。《黄帝内经》是医病的,他的德政也为人与人的关系建立了理想的和谐境界。从夏启开始,传贤变成传子,公天下成了家天下私天下,至清溥仪而终结。百年沧桑与巨变,世纪全球一体化,腥风血雨,丽日明月,浮华喧嚣,轩辕古柏也是感受到了的。四十六亿年的地球史,六千年的人类文明,二百多年的现代强势文明,这时空意味着什么?科技日益发达,物质文明大放光彩的同时,生态灾难并发症也降临了。竞争带来“原欲”的膨胀,人的精神危机加剧。有人说,印度山谷中的一棵野生水稻,曾在四万七千种水稻之后,以原始的抗病基因,战胜了大面积优良水稻的黄矮病。那么,根治现代文明病根的良方,正是远古情结中的人类文明。中华始祖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在和谐于自然和人类的新文明进程中,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黄陵柏在微笑。在黄帝陵祭祀的新礼仪中,彩旗、鼓号、乐舞,模拟“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这情景是美好的。
  *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2005年5月4日。
  黄陵问柏知敬根*
  杜耀峰
  每每拜黄陵,总得新启迪。不仅我有这种感悟,大凡谒者不无同此。
  黄陵何使谒者省遐层出?近陪新友复谒,得一新解——根之缘故!
  君惊叹那七搂八拃半的参天巨柏,历经五千年风雨,何以苍然固我?答曰:根之魂力。
  君羡问那挺拔顶天的三千年古柏,何以免遭战火糟践?何以躲避人为砍伐?何以承受风雨雷电霜旱虫疫横祸?答曰:根之韧力。
  新友初谒,趣寄柏躯。随又寻问举目皆盈的千年柏、五百年柏、近年柏。竟能自问自省自答皆曰:根之脉力!
  新友问柏,既然能生省身敬根之怀,我便有暇去静观独省了。
  只见轩辕墓正北,拔地挺立了三千年的一棵奇柏,两人合围粗,柏身长到八米多高处,突然分杈,其一枝向南生去。这枝向南长出不足两米时,主干又复回原身,两枝重抱一体。虽然柏体一段已成空心,但再往上,又齐心协力共参天。只是径直向南生去没长回来的一小枝,悲怆地干枯在烈烈的风雨之中了。
  我自问新省:分合乃随态常情,归根则天经地义。尊这一理者,随根共生同参天;悖这一理者,根脉不允,烈烈悲怆干枯终。
  归途,诸君仍问柏盎然,敬根不已。我遂想起老子同弟子游山观树一事。弟子见林中挺拔大树,惊问老子,可曰有用之材?老子笑曰,其端直好用,便有人选伐之。扭曲之树,无人伐,永立山林。作为树,后为有用。
  老子的有用无用,引众谒者奇想异感归达共识:黄陵五千年,桥山历风雨。能苍然固我者,只凭尊随根脉而永葆了柏的本性。一个人、一个民族,岂不同理?!
  “不管你走多远,不论你在干啥。不论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咱的妈!”驾车师傅有意无意放出了《母亲》之歌,同车人随之共鸣。
  *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2005年9月2日。
  黄帝不死*
  穆 涛
  生在中国,不能不相信中国的东西实在是份遗憾。我想,和尚剃光头发绝不在于头发的沉重,而在于剔去人生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便有什么样的意义,老庄逍遥隐忍,恬淡消极;墨子工于心智,失之计较;韩非子宏图伟业,手段残辣;儒学功名荣耀,又违性伤真。自从砸塌孔家店后,我不知道再该信仰我们的什么,我们的传统似乎并不鼓励个人的心灵深处树立信仰,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道德的力量高于一切,甚至允许摧垮民族的脊梁。
  至此,我成了一个毫无信仰的人,心的深处苍茫一片好个辽阔。夜凉的时候,面对这片荒原,竟有了下面这些文字。
  轩辕庙是我们众多宗祠中最特殊的一所,它朴素之至,既不雕栏,也不镏金。一色的青砖素瓦,在阳光下闪着悠悠的光泽,—株七人合抱不严的古柏便是唯一的风景了。那巨物距今已沐浴了近五千年的风雨,据说还是轩辕黄帝当年亲手栽下的,后人奉名:黄帝手植柏。
  大殿内不供奉黄帝的真身,仅设一幅石刻的轩辕黄帝像。更没有缭绕的香火。发了横财但求夜里能睡着觉,或太想做官的人,进得殿内自然就免开俗嘴了,黄帝是不助长人的隐私的。
  黄帝是很有胸襟的,他一身青衣素袍地站在石壁上,恐怕是被供奉者中唯一站立的至尊了。在石刻内,黄帝的有微微向内侧着,双手上下分扬,一副解说员的模样,指向隐于他身后的一群智慧创造发明者:造字的仓颉,建屋造船的共鼓、货狄,制套的宁封,酿酒的杜康,以及火镰的发明者祝融,一代神医俞跗。在累世的供奉者面前,不端坐着承受后人的朝觐,而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那些为人类的进步而脚踏实地工作着的劳务者的身上,这是唯黄帝仅有的美德,黄帝陵是一座衣冠冢,黄帝在百姓的心里是没有死的。任何怀念都是有源头的,只要这源头是一份具体的、实在的、可以随时触摸的东西。这就像滚雪球,只要有一个坚固的内核,外表的积累就会越来越巨大。相传黄帝活到一百一十岁的时候,玉皇大帝命九天玄女托梦给黄帝,说:“你战蚩尤,降神农,一统三大部落,建立了部落联盟,创立了世上第一个中央共主的国家;你做衣冠,造舟车,教桑蚕,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发明指南车,百民安居乐业。因你功大无边,玉帝决定召你乘龙回天宫。”“这功名怎么全落在自己头上了呢?”黄帝恍惚醒来,一连数日为此事苦忖。最后决定到首山采铜,搬到荆山铸鼎。黄帝命工匠把凡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在鼎上,对贡献特别大的几位大臣,连肖像也一并铭刻下来,以资后人悼念。五百天之后,身高一丈三的巨鼎终于铸造成功了。黄帝命人把它搬到荆山脚下,同时召开宝鼎铸成的庆功仪典。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人如潮涌。正值仪典的高潮,一条巨龙从天而降,龙头一直触到宝鼎上。在场的人们个个目瞪口呆,张皇失措,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这时,黄帝缓步踏上龙背,仪态万方地向人们点头做别,巨龙升上天空。至桥山(即黄陵县)上空,黄帝对巨龙说:“我在荆山铸鼎,已一年多时间没回桥国,这里的臣民在等我回来,你能否停一下,我要与他们辞别,再看一看我亲手栽的柏山树。”巨龙便在桥山降落下来。桥国的臣民听说黄帝成龙升天,便奔走相告,一起涌至桥山,将巨龙团团围住。黄帝不能下龙背,只好在龙背上与大家做别。人们依依不舍,不忍黄帝离开人间,有的拽住黄帝的衣襟和鞋子,有的牵着巨龙的胡须。围拢的人越聚越多,正在难分难解之际,时辰已到,巨龙抖动庞大的身躯,腾空而起,臣民们有的扯下黄帝的衣襟,有的拽掉黄帝的一只鞋子,连黄帝悬在腰间的宝剑也被扯了下来。人们再也见不到黄帝了,伤痛之后,为了便于永久的怀念,便将黄帝的衣襟、鞋子和宝剑埋在桥山之巅。这便是黄帝陵的源头。
  之后,每年的春天,冰冻的土地苏醒的时候,百姓们便自发的到桥山之巅祭奠黄帝,这以后就成了定例。人们拿着自酿的家酒和蒸制的各种吉祥物形状的面点,贫穷的人家便以野花编制的花束、花篮及水果,向黄帝诚表一片敬意。祭奠黄帝是不用牛羊牲畜的,不是因为黄帝是一个素食家,而是黄帝是第一个倡导饲六畜以兴旺人类的君王,这便是“民祭”,汉代以后,又有了“公祭”。每年清明这一天,或帝王躬身亲行,或派遣要臣祈愿黄帝的在天之灵,保佑权业的安泰。但“公祭”始终没有取代“民祭”。二者是并行的,且“民祭”更隆重,往往持续几日。
  1937年的清明节在黄帝陵的历史上是特殊的。先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派遣的陕西省党部要员组成的“公祭”团。之后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朱德的使者林祖涵等一行,其洋洋洒洒的祭文是出自毛泽东指点江山的巨手。当年,那段祈古黄帝的文字,博得了国人极大的敬意。
  黄帝陵有一棵柏树是相当奇妙的。
  西汉元封元年秋天,汉武帝刘彻召集十二位将军,调集十八万人马,北巡边疆,大军驰道北上,出长城,登单于台,直抵边关,威震匈奴未敢出兵交战。汉武帝等了数日,恐延了封禅时间,决定收兵回京城。为了节省时间,大军没有从原道返回,而改从延安以南直插坊州,行至阳周郡桥山,看到山顶上高大雄伟的黄帝陵冢,即下令停止行军,备礼致祭,不论将士,不论尊卑,数十万人仅一天一夜时间便在黄帝陵的对面筑起一座高大的祈仙人台。第二天旭日东升的时候,汉武帝命令十八万大军列仗桥山,俯首默祭。汉武帝卸下身上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然后独自登台,祈愿黄帝保佑大汉江山永远太平。这便是史载的“十八万大军祭黄陵”。
  汉武帝挂过盔甲的这棵柏树,自此以后,周身上下斑痕连连,纵横成行,树枝树干皆如此。这便是桥山柏中独一无二的挂甲柏。每年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结成球状,阳光下宝石般晶莹闪闪。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干,又恢复了密密麻麻的甲痕。黄帝陵从山巅到山脚,是不挂“保护树木违者罚款”的木牌的。在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桥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树,谁乱砍,全家都要遭殃的。有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以行窃为生。一年冬天,天降大雪,这个人冻得实在忍不住了,便上桥山砍了一担柏树枝回家生火取暖,谁知只冒浓烟,不起火焰,越吹冒烟越大,最后把他呛倒在地,口吐鲜血气绝身死。自此以后,再没有人随便砍桥山的古柏了。现在,即使孩子捡回了古柏枝,家中的老人也会严厉责骂,责令把树枝送回原处。桥山古柏就这样一代一代保护下来。康熙年间,一位县令想普查桥山到底有多少古柏,命人查了数日也没有结果,只好作罢。1939年,中部县县长卢仁上调集一个民团,将桥山划地为段,编列序号,命士兵在树上依次张贴,错者罚大洋五块,打四十军棍。经过十九天普查,得知桥山共有古柏六万一千二百八十六棵,并将这一结果载入黄陵志。
  1990年4月5日,我清楚地记着那一天的天气,风向甚至气温的变化。在黄帝陵,那天早晨有点凉,但天气晴朗。到了中午又有点阴,却丝毫没有影响清早就聚至桥山之巅的数万朝圣者。头一天晚上我没睡好,不仅仅是因为兴奋。颇具规模的黄陵宾馆那天是爆满的,一直到凌晨两点钟,从许多房间,甚至走廊的通道处都回响着激动的声音:京腔、粤语、土家族及南方普通话、陕西方言,乃至英语时起时落,一位“公祭”的组织人员告诉我,每年归来寻根祭祖的华侨、台胞都有数千人。正是这位朋友的帮助,到黄帝陵之前,我就得到一张塑封的“九〇”年公祭黄帝陵陪祭人的绿卡。“公祭”开始后,我才知道了这个绿卡的重要。这是一张特别通行证,只少数人才有,把它别在胸前,便可以优越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并且站入祭台中心,在三位主祭人宣读祭文之后,向黄帝有组织的鞠躬。没有这个绿卡的人只能站在外面。鞠躬这份礼仪是不益于单干的,只是在有组织的公共场所才具有庄严感。我至今仍感激西安的那位朋友,在90年代的第一个清明,为我提供了一次向我祖轩辕黄帝庄严致礼的机会。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说:尼采才死了呢。黄帝不死。
  *本文来源于http://women.sohu.com/20010413/file/0000,114,100196.html.
  黄陵古柏*
  万 玺
  观柏的最好去处,我想是黄陵。
  驻足桥山,举目回顾,僻径幽林,千沟万壑尽收眼底。在这五千年大浪淘沙历史与人世变迁所积淀而成的黄土地上,一切都是那么的厚重。甚至一粒顽石,一株微草都蕴含着一个个有关龙的传说,一缕清风,一抹流云都是一首首格调不凡的诗文,足以让游人虔诚地叩首和拜读。然而禀赋灵性,得其天真的却是那一株株千年的古柏,古人云:名山产名木,名山因名木而得其灵香,名木因名山而倍彰其名。古柏之与黄陵正如奇松之与黄山,红枫之与香山,冷杉之与太白,竹海之与武夷。没有它们,世间不知会少却多少美丽。
  漫步柏林,心中拥有的只是庄严肃穆的敬畏。那些千年的古柏,或洋洋洒洒,苍翠如泼,颇有将帅之气;或伟岸挺拔,超世独立,一展佛道风骨;或盘根错节,虬枝直指,阅尽千年风霜。它们仿佛都争着向我讲述一个个有关一个伟大民族的故事,一段段用血火情泪浇注而成的文明史,里面有它们的希冀与追求,它们的欢乐与不幸,它们的坎坷与磨难……透过蔽日的浓荫,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天空,仿佛历史,后人的眼望总是无法将其看得完全。凭心而论,物非人移,沧海桑田,纵使积案盈箱,汗牛充栋又能留住多少?五千年的魂牵梦绕又岂能详加记载?朦胧中,五千年的征距与呐喊,五千年的不屈与抗争,五千年的血泪与哀愁,五千年的执著与追求,五千年的光荣与梦想……一切的一切都向我袭来,我不可以拒绝。因为我无法拒绝,我不能承担,因为我无力承担,我不想逃避,因为我没有理由逃避。我需要寻找一个支点,支撑起这孱弱之躯不堪负荷的沉重。
  踯躅徘徊间,我看见了它——龙角柏。这是怎样的一棵树啊!如剑似戟直刺高远而空旷的天空,树皮斑驳筋骨尽露,紧紧抓住养育了它千年的黄土地,霜皮龙鳞坚如铜铸,仿佛一条巨龙随时准备夹雷携电腾空而去。忽然一张张熟悉又久远的面孔鲜活起来,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丹心一片的文天祥……也许正是他们用屈子行吟般的赤诚感动了天地,驱走了阴霾,使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绵延千年,也许只有他们才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如这突兀独立的龙角柏。
  一声清脆的鸟鸣,将我重新送回了现实,千载烟尘沧然寂灭,万古大梦瞬息间化为乌有。
  杜甫在《古柏行》中用“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来形容武侯祠古柏的高大,然而我想用它来形容黄陵华夏第一柏当更为合适。这棵相传是黄帝亲手所植的巨柏到如今该有五千年了吧,然而它却丝毫没有因历史之久远而变朽,反而愈发显得蓊郁苍翠。似乎时间对它已失去了作用。假若将它横断,我们将可以读到五千圈的年轮,清楚地记录着五千年的风霜雨雪,深辱沉浮。年轮一年年地增长中,华夏子孙一代代地繁衍,人因此而血脉相连,从而诞生了我们整个民族。也许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有一种沉重的归属感,犹如落叶,经历了生命的荣枯衰竭之后,必然会飘向大地,化为泥土,根是他们得以生息繁衍的源泉,是他们永久的依靠,是他们光荣与梦想的基石。而这华夏龙脉不正是我们根之所在吗?炎黄子孙,无论浪迹萍踪,身归何处,无论南腔北调,身属何方,都是龙的传人,因为我们本自同根生。
  凭吊之余,伴着西下的斜阳,踏上归途,不经意间,看到了一株小小的柏树正在夏日的晚风中蓬勃生长,也许它将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我坚信。
  *本文来源于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l.asp?pgid=43594.
  黄帝祭祀的文化意蕴*
  强文祥 邵小强
  祭祀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从五千年前黄帝逝世的时候起直到当代,中国人祭祀黄帝的传统没有中断。据我们掌握的材料,历代遗留下来的祭祀黄帝的陵庙等古迹有77处之多,分布于现在中国的21个省、市、自治区境内。位于今天陕西省境内的桥山黄帝陵,是汉唐以来古代帝王祭祀黄帝的地方,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发挥过独特的作用,在当代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仍有一定地位。总结古今黄帝祭祀的历史,阐发黄帝祭祀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我们认识祭祀黄帝的历史传统,把握当今黄帝祭祀活动的方向,让这一传统更好地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
  一、中华文明传承的舞台
  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传说黄帝时代发明服牛乘马、舟楫车舆,改进了陶器制作工艺,学会了掘井取水和养蚕缫丝,属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最早创造。黄帝时代发明了琴、磬等乐器,创作出《咸池》舞乐,制定了甲子和历法,特别是发明了文字,是人类历史上精神文明的最早成就。黄帝举风后、力牧等人为相,分井划州治理四方,是制度文明的开端。冠冕衣裳的发明,则具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多重意义。在黄帝时代,黄、炎、九黎诸部落经过斗争而发生融合,形成了以黄帝为领袖的包括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部落联盟,共同走进文明时代。《史记·五帝本纪》赞扬黄帝功德的十二个字“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也是黄帝时代开创文明的颂歌。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代,得到了考古发现的支持。与黄帝传说时空对应的考古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中游广大地区。“依据目前公布的调查数据看,陕西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最多,达2040余处,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北南部的延安地区,两地相加达1774处,其中耀县石柱塬遗址,面积竟达300万平方米,是目前仰韶文化分布区面积最大的遗址。”“黄帝陵所在的陕北南部的延安地区,属洛河中上游。调查表明,这一带是仰韶文化的重要分布区之一,已发现遗址545处。”(张宏彦《陕北的史前文化与“黄帝文化”的考古学观察》,载《光明日报》2007年4月5日)仰韶文化的大量考古发现证明,传说史料记载的黄帝时代原始农业繁荣状况和文化发展水平都是可信的。尤其重要的是,传说史料所反映的国家形成的迹象,得到了仰韶文化考古发现的证明。金属的使用,礼器的大量出现,城堡的出现,贫富分化现象(主要体现为随葬品多少悬殊)凸现,以及文字开始形成,这些被认为是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标志,在仰韶文化中全部出现了。
  中国历史上的祖先祭祀,不是祭祀全部祖先,而是有选择有取舍的,选择取舍的标志是有无大功德。《国语·鲁语》记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黄帝以其开创中华文明的卓越历史功勋,受到子孙后代隆重祭祀。祭祀黄帝始于黄帝逝世的时候。尧舜禹时代,有虞氏和夏后氏把黄帝作为远祖祭祀。商、周以至春秋战国,黄帝子孙诸姓继续祭祀黄帝。在当时祭祀者心目中,黄帝是祖先,也是英雄,也是圣人。黄帝祭祀是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圣人崇拜三位一体。后人在祭祀中回顾黄帝开创文明的成就,颂扬黄帝开创文明的精神,祭祀活动自然具备了传承文明的功能。秦汉之际的礼学,发展了祭祀理论。《礼记》中的《祭义》、《祭法》、《祭统》等篇认为,祭祀有三大功能。一是返始报本,就是怀念祖先,报答祖先的功德。二是伦理教化,就是通过祭祀培养伦理意识,提高道德素质。三是致天下之和,就是通过祭祀培养四海皆兄弟、天下为一家的观念,促进人们友爱相处,达到社会和谐目的。礼学的祭祀理论,更加突出了黄帝祭祀传承文明的文化意义。
  二、中国统一的庆典
  黄帝统一中原,开启中国统一的端绪。三代分封诸侯拱卫天子,是分封制度的统一国家。孔子作《春秋》以“大一统”为宗旨,说明中国统一观念早已成为传统。但是先秦还没有天子祭祀黄帝的制度。秦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建立以后,逐渐形成了在桥山黄帝陵举行国祭的定制。帝王祭祀黄帝陵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孝武本纪》:元鼎元年(前116),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于桥出”。由此可知,桥山黄帝陵最晚在汉武帝时已经存在,并得到汉代国家承认。唐大历五年(770),代宗批准鄜坊节度使臧希让的奏请,将鄜坊州(今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祀典。宋开宝五年(972),依据太祖赵匡胤的旨意,规定黄帝陵庙三年大祭一次。明洪武四年(1371),礼部议定国家祭祀35位历代帝王的地点,祭祀黄帝的地方定在陕西中部(今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并且规定三年一大祭,皇帝亲写祭文,派遣大臣携带香帛、贡品到桥山祭祀。清代沿袭明代惯例,在桥山黄帝陵举行国祭,一般每三年一次,此外还有临时祭告。
  历代帝王祭祀黄帝陵的意义与封禅类同,是为了表明自己已经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具有中国统一庆典的性质。两者的差别在于,封禅是表明受命于天,宗教神学色彩浓厚;祭祀黄帝陵是表明继承黄帝的“道统”,现实政治性质更加明显。
  汉武帝北巡归途祭祀黄帝陵带有偶然性,他羡慕黄帝“且战且学仙”(《史记·孝武本纪》)的传说起了重要作用。以后帝王祭祀黄帝陵,越来越明显具有中国统一庆典的性质。我们可以从祭文内容考察。明代以前在桥山黄帝陵祭祀黄帝的祭文没有保存下来,明清两代帝王的祭文存有41篇,最早的一篇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的祭文。朱元璋在这篇祭文中承认,自己本是一介草野平民,乘元末天下纷纭、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取得天下而成为万民之主。那么,他统一中国的合法根据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他继承了黄帝的传统。祭文里说,黄帝得到天命而主宰天下,治理国家的“神功圣德,垂法至今”。祭祀黄帝就是表明,他继承了为“万世所法”的黄帝治国传统。清代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八年(1651)的祭文,进而明确提出要继承黄帝的“道统”,也就是要继承黄帝开其端绪的中国统一传统。祭文中说:“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
  这里所谓“道统”是指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则,“治统”指治国的具体办法。“新治统”就是要随着历史发展革新治国具体办法。“继道统”就是要继承黄帝开启的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则。顺治皇帝认为,这是古今圣贤无不考量的根本问题。康熙皇帝的几篇祭文中继续反复议论“治统道统”问题,并且总结出“继治同道”的命题,强调继承道统更加重要。
  三、反抗外来侵略的旗帜
  从甲午之战失败到抗日烽火炽燃,黄帝祭祀成为中华各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旗帜。许多爱国志士、政治派别多次祭祀桥山黄帝陵,产生了巨大影响。
  甲午战争后,爱国志士台湾苗黎人邱逢甲在台湾起兵抗日保台,失败后到陕西祭祀黄帝陵,自题诗句云“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黄帝陵”,表示雄心不已的抗争精神。
  1908年重阳节,同盟会祭扫黄帝陵。祭文对于列强环伺,欲瓜分我大好河山,而荒淫腐败的满清政府不恤国耻,表示极大忧愤。回顾中华民族经历曲折,总能重整金瓯、澄清玉宇的历史,在黄帝陵前宣誓,要为扫除专制建立共和而共赴国难。
  1937年清明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共祭黄帝陵。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派代表林伯渠携带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祭文参加祭祀。这篇祭文情理交融,文采斐然,气壮山河,感人心扉。祭文对于我肇造中华功德赫赫始祖轩辕黄帝表示崇高敬意,对于我雄立东方数千年的伟大祖国表示无限热爱。面对“人执笞绳,我为奴辱”的现状痛心疾首,更加感到发扬始祖睿智英武精神的迫切。祭文用极其精练的语句陈述了共产党人为救国救民,不怕千难万险的奋斗经历与抱负,写道:“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字字痛切,句句壮烈,感人至深。最后,发出了“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的伟大号召。毛泽东的祭文和这次两党共祭黄帝陵之举,极大地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已经永载史册。
  此后,1938年清明节和1939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又两次共祭黄帝陵。1940年朱德总司令在茅盾等人的陪同下拜谒过黄帝陵。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谢觉哉,在1937年和1943年,先后两次前往黄陵县谒陵拜祖,并写下《谒黄陵》、《黄陵古柏》等诗篇。
  四、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走上伟大民族复兴的光辉大道,黄帝祭祀成为召唤中华民族奋进的响亮号角。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北方和南方以及台湾省都有黄帝祭祀活动,而陕西省桥山黄帝陵举行的祭祀活动仍然影响最大。在1955~1963年之间和1980年以后,黄帝陵每年举行祭祀,每次祭祀都有数千人至上万人参加,包括大陆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侨。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位国家领导人以及陕西省和全国许多省、市的领导人到桥山来拜谒过黄帝陵。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下,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支持下,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陕西省政府对黄帝陵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整修。今日桥山黄帝陵古柏万株,沮水泱泱,祭祀殿承天接地,龙驭阁高耸云霄。中华儿女身临此境,遥想五千年前始祖业绩,叙说五千年来民族历史,发感慨、起激情、立壮志,非一言可尽也!
  正在从事祖国统一、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当代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扬弃了作为天神的黄帝观念,淡化了作为帝王的黄帝观念,重新突出了作为祖先的黄帝观念。而对于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的理解,从强调血统转向强调文化。人们普遍接受了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观念,强调祭祀黄帝的重大意义在于发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凝聚精神。祭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激励我们不断开创新事物、新制度、新文化,以适应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需要,解决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矛盾,促进和谐发展。祭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激励我们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齐心协力在民族复兴的大路上奋进。
  *来源于《陕西日报》2007年8月19日。
  三、楹 联
  黄帝陵前祭亭楹联
  中华国脉承龙脉;
  黄帝英魂壮民魂。
  奠华夏宏大业绩始祖恩德泽万世;
  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
  (说明:祭亭楹联原为:九州明月祖陵在;黄帝英魂壮民魂。启华夏宏图盖世功勋百世仰;创文明伟业惠民恩德万民崇。)
  诚心亭
  诚朝圣地人文祖;
  心寄神州儿女情。
  (说明:诚心亭前明柱上楹联原为: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
  碑亭
  广袤幅员三万里;
  悠长历史五千年。
  (说明:这幅对联整修前位于轩辕庙大门两边明柱上,现在位于碑亭前明柱上。碑亭前明柱上原有楹联为: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
  人文初祖大殿
  祖功泽百世;
  宗德润千秋。
  (说明:人文初祖大殿前明柱上楹联原为:十亿人尊崇美德;五千载创建文明。)
  当代公祭、民祭黄帝陵楹联选
  翠柏为城,千里江山赤壁垒;
  彩霞成绛,万方冠盖仰云师。
  文明古国励精图治新崛起;
  东方巨人雄姿英发创奇迹。
  上下五千年华夏河山中兴美景;
  纵横三万里炎黄苗裔奋发英姿。
  华夏神州江山锦绣岁岁春风慰黄帝;
  炎黄子孙英姿焕发拳拳赤子报国心。
  森森古柏苍山呈黛炎黄深根长毓秀;
  邈邈崇陵仙阙耀云华夏伟业永凝春。
  平蚩尤初统江山赫赫始祖人共仰;
  醒愚民草创文明朗朗乾坤物皆荣。
  大哉吾祖丰功洪德震中外;
  伟矣民魂浩气雄风贯古今。
  桥山永翠钟灵毓秀传国脉;
  古柏常青拔地擎天壮民魂。
  独创文明开草昧;
  高悬日月识天颜。
  启华夏宏图盖世功德百世仰;
  创文明伟业惠民恩德万民崇。
  经纬天地独开九州人文;
  敦化万世启振寰宇同宗。
  上下五千年巍巍帝陵钟灵毓秀;
  纵横九万里赫赫始祖泽被瀛寰。
  拓中华文明先帝功绩如日月同辉;
  育九州儿女始祖功德如山河永存。
  九州后裔千年祭;
  四海华人一脉承。
  巍巍哉心容世界雄风浩荡;
  泱泱乎胸纳宇宙正气澎湃。
  首奠宏基,肇启文明仰初祖;
  勃兴伟业,频添锦绣壮中华。
  根系其五千年历史望桥山柏翠;
  血缘我十二亿初祖看沮水流长。
  万里寻根古柏秋丛迎赤子;
  亿民戴德心香一炷祭黄陵。
  始祖轩辕创文醒民功昭日月天开重九;
  神州赤子跃虎腾龙威震乾坤业耀大千。
  龙乡圣火燃遍五湖四海;
  黄帝恩德惠及万代千秋。
  千载黄陵生紫气;
  万株翠柏荫神州。
  桥山群柏,同环龙驭;
  沮水春风,共祭轩辕。
  涿鹿阪泉,业继三皇之后;
  宪章文教,制开百代惟先。
  经天地,顺时变,建中华,垂万代法式;
  正衣裳,叙人伦,造书契,创千古文明。
  征集祭黄帝陵楹联选录
  祖德千秋荫华夏 心香万瓣酹桥陵;
  始祖功勋耀青史 后昆肝胆荐苍穹。
  陕 西 樊 川
  一水远涵华裔脉;
  五云常护祖先陵。
  陕西 任本命
  会庶民,务兹稼穑;
  携嫘祖,教尔蚕桑。
  河北 瞿国钧
  追本溯源,代代馨香呈圣德;
  敬宗追祖,年年俎豆祀帝灵。
  上海 赵云龙
  经纬依然,四海鸣琴歌赤县;
  祖宗犹天,千山俯首拜黄陵。
  四川 何邦隆
  昔帝升去,衣冠留存励后人;
  今人来思,山河统固拜前圣。
  贵州 周芝龙
  萃九天雨露,万古炎黄生雅意;
  开百代文章,千秋裔胄沐鸿庥。
  安徽 苏自宽
  龙驭却留靴,重觅河图思禹步;
  月临欣拭剑,莫闲宝鼎献天香。
  湖南 冯国禧
  半坡村前探幽,桥山顶上骋怀,华夏六千年开先文化,源远流长共君谱;
  教稼台下学艺,延河水边饮马,秦川八百里第二故乡,情深意切与我歌。
  北京 马萧萧
  启八荒蒙昧,开万世文明,德沛九州垂宇宙;
  集四海宗亲,旺千秋香火,心连一脉缅轩辕。
  河北 李贵友
  启草昧辟宏疆,纬地经天,民族祖先功耀日;
  固金瓯创大业,兴邦治世,炎黄儿女志凌云。
  陕西 张过
  缅怀史前政教,重在书契耒耜,两个文明开先例;
  欣睹祭典风光,一如有虞夏后,千秋礼乐订旧盟。
  陕西 王复忱
  炎黄子孙昂首阔步跨世纪;
  中华儿女挺胸立地顶青天。
  广 东 关山月
  大哉吾祖,拓荒化育创新世;
  伟矣帝陵,瑞气雄风励后昆。
  陕西 张过
  帝泽霈中原,自省丰功垂万古;
  神州期大统,终成伟业炳千秋。
  福建 郑文恩
  仰瞻万世威仪,喜今朝,陵墓重修,翠柏苍松益蒸蔚;
  承继千秋绪祚,看此日,河山再造,民魂国运更昌隆。
  湖 北 余舜武
  上下五千年,黄帝奠基中华文明大厦;
  纵横九万里,邓公润色国家富强宏篇。
  黑龙江 王彩霞
  绿水青山,铭记中华始祖无量功德;
  蓝天大地,镌刻炎黄子孙宏伟蓝图。
  河北 张素芹
  翠峰拔地,门辟九霄,再上名山览胜迹;
  云气接天,功冠百代,同瞻帝陵拜始祖。
  湖 南 刘国光
  轩辕开天宇降龙伏虎拓疆育民展鲲鹏豪气于亘古;
  黄帝创人文研经辟数造船制车立华夏丰碑之纪元。
  云 南 高春林
  游五洲览四海到黄陵祭人文始祖,炎黄子孙继承传统发扬美德探幽著微昂斗志;
  登桥山谒轩辕拜圣帝宏先贤风范,中华儿女把握时代追求卓越扬帆奋进向未来。
  云 南 宋如江
  轩辕庙山门联
  伟矣轩辕:有日月功,有山河德,有父母恩,更有醒民文化、奠国宏基。寻根祭祖,黄肤黑发,问谁不是龙人种?
  大哉华夏:无西东别,无族党分,无尊卑异,亦无凌弱强权、畏难怯胆。启后承先,碧血丹心,到此咸称帝胄孙。
  湖北 程瑞之
  德庇中华,作十二亿苗裔始祖;
  功昭寰宇,肇五千年人类文明。
  安徽 周文秀
  拓土建邦,创基业在千秋万代;
  春祈秋报,享俎豆于胜水名山。
  湖北 金四幸
  从古至今,人文启蒙始我祖;
  慎终追远,帝典未坠唯斯陵。
  题轩辕庙
  归九黎,并三苗,祖绩昭垂,追初躔日月以回嗣响,振兴一统乾坤,五洲共仰黄陵祭;
  荟百族,携两岸,家山览胜,历巨变沧桑而悦嘤呜,描绘千秋景象,四海同吟赤子歌。
  湖北 陈安松
  轩辕庙联
  人文初启,德泽长延,数典知源,沮水秋风怀始祖;
  血脉承前,箕裘绍后,寻根追远,桥山夜月动遐思。
  湖北 黄雍国
  巍巍古柏历数千年风雨沧桑喜今朝庙宇重开装点陵园迎赤子;赫赫神州赖十二亿炎黄裔胄幸此日中华崛起谨呈俎豆祭轩辕。
  湖北 纪萍
  阅世五千年,何幸如君,祖植曩时沾手泽;
  荫疆九万里,延恩及我,根寻此日捧心香。
  河北 孟俊
  铁干铜枝,犹含上古烟霞气;
  皇天后土,共鉴中华血脉缘。
  福建 王恒鼎
  祭祖登台,一代汉皇夸伟业;
  息鞍挂甲,千秋古柏播芳名。
  江苏 何国衡
  柏荫亭里,一瓣心香祭初祖;
  游子梦中,万缕情思萦桥山。
  陕西 瞿党社
  凡后辈都能认祖归宗何分海内海外;
  有诚心即可承恩沐泽不问河西河东。
  陕西 罗豫琼
  千秋辉煌石中绘;
  万代文明壁上题。
  山 东 郑克让
  铁笔如椽记始祖业绩;
  金石胜镜印至尊功德。
  江苏 卢振鸿
  一部轩辕奋斗史感天动地;
  千年华夏沉浮篇刻骨铭心。
  陕西 罗豫琼
  丰功伟绩,岂此碑廊可记;
  高德仁心,如斯汉字能书。
  福建 陈学梁
  丹书玉岩,座座碑碣传信史;
  民偿御祝,篇篇文赋颂轩辕。
  陕西 王万福
  君莫叹柏龄,五千年无非日夜;
  尔当惜石刻,一跬步尽是功夫。
  河北 瞿国钧
  轩辕正道乐沧桑,今非昔比,今日新天昨日梦;
  华夏主流喜变革,秦树燕山,秦时明月汉时关。
  四川 石邦清
  凤凰舞沮水律吕八佾颂懿功波劫五千年史乘尊号人文初祖;黼黻拜桥山衣冠九有兴华胄同胞十二亿民众俱为黄帝子孙。
  天津 王学仲
  平炎帝拢百川创世谈经坐大微;
  败蚩尤集万众造音论数含枢纽。
  云南 高春林
  祖功穆乎悠远;
  民族焕美维新。
  江苏 费新我
  黄陵雄立示大统;
  神州胄衍皆同根。
  北京 萧克
  黄帝勋名垂竹帛;
  桥山胜迹壮乾坤。
  湖 北 萧身铎
  轩辕雄风遗韵期当代理振;
  华夏千秋史功待我辈续写。
  陕西 余首涛
  海阔天空,子孙十二亿;
  流长源远,文化五千年。
  新加坡 潘受
  谒黄陵愿翠柏根枝弥壮;
  拜始祖祈神州国祚永昌。
  青海 相建国
  圣德扫混沌,初昭物理 神明启睿智,始奠人文;
  国肇五千年,宏天圣域 胄传十二亿,时焕新纶。
  山 东 王庆新
  德周世界,万古千秋永膺祀典;
  文耀寰区,群黎百姓同颂黄陵。
  安徽 苏自宽
  涿鹿扬威,丽九天而垂象;
  鼎湖遗泽,昭万世以腾文。
  湖 南 刘弼谐
  黄陵人黄陵根黄陵文化千秋史;
  中华始中华祖中华民族万代传。
  山东 孙同明
  庆历五千年灿烂人文上甲骨;
  祝由十三科辉煌中医朔乙亥。
  安徽 张勤
  森森古柏历春夏秋冬卫人文初祖;
  眷眷赤子遍东西南北祭华夏英魂。
  江苏 王斌
  人文初祖开启华夏文明永垂不朽;
  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东方光照全球。
  贵州 刘水清
  始祖恩深,雨泽桥陵书青史;
  人文意迥,名扬赤县祭圣坟。
  河北 瞿国钧
  华夏居中,中原逐鹿千程远;
  神州傍海,海内腾龙一脉传。
  云南 宋如江
  化荒茅野蔽之宙,昊功不朽;
  兴文明礼仪之邦,祖德流芳。
  河北 崔高
  源远流长,人文初祖垂后世 枝繁叶茂,炎黄裔胄颂轩辕;
  遥祭黄陵,梦绕魂牵游子泪 常思常德,神驰心往故园情。
  湖北 萧身铎
  战蚩尤、合炎帝,拓中原疆土;
  传内经、著三坟,书济世墨皇。
  山西 梁金尔
  成大治拓八荒文明广播凝九州魂:
  缔中华传千古神韵独具聚十亿心。
  湖南 刘 涌
  争忍海云深锁,知玉璧完完有日:
  要看明月长圆,沐恩光永永无穷。
  青海 阿怀东
  战榆罔,诛蚩尤,诸侯尊为天子;
  制内经,定律吕,轩辕功继神农。
  上海 杨凤生
  祭黄陵,车来人往,请将根留住;
  忆始祖,更世换代,莫把地分开。
  河北 桑金仁
  桥山枕千秋风霜问黄河几清几浊;
  轩辕受万世香火知人间乍冷乍热。
  四川 魏胜原
  春风夏雨秋云冬月,宝地拥四时风景;
  东国西域南城北地,圣祖开人文之宗。
  山东 陈春龙
  九万里锦绣铺陈,亿兆苍生怀国土;
  五千年风云际会,几多赤血荐轩辕。
  北京 来向荣
  耸峙黄陵,佑赤县千秋,长盈瑞气;
  恢宏帝德,令苍生万代,共仰高风。
  广东 余达勤
  幽山环抱泉水清清这里静眠着民族始祖;
  松柏葱茏山野碧碧来此瞻仰者各方子孙。
  辽宁 陈恩庆
  始祖拓中华,赢炎帝,胜蚩尤,功昭日月;
  轩辕开史页,创文明,兴种族,绩烙山川。
  福建 张惠民
  凡华夏帝胄,皆崇一国两制,归去来兮;
  是炎黄子孙,咸求域中一统,无内外焉。
  甘肃 王继舜
  中华文明创始者功高德劭气吞八荒天地寿;
  轩辕始祖安寝所山名水灵誉满九州日月光。
  山东 张敬之
  古柏荐轩辕,享永世香烟,每祭清明当永生;
  丰碑吊始祖,留一抔黄土,独尊华夏第一陵。
  内蒙古 侯广
  开源见精神,团结图存,舍之则危,因之则昌;
  传世遗教训,发明创造,习之则贵,轻之则亡。
  内蒙古 王月珽
  人文始祖,启五千年文明曙光,亘万代而愈盛;
  圣德神功,创我中华民族根基,历百世而弥昌。
  陕西 李广阳
  无泰岳雄奇,少昆仑峻伟,却震古烁今,因长眠赫赫轩辕,便教天下名山,总输一着;
  启衣裳首制,开药石先囊,更建邦拓土,垂不尽煌煌德业,敢使世间大哲,悉让三分!
  广西 俞萍
  念始祖曩时:涿鹿交兵,有熊树帜;贤能选用,事业求新;拓土建邦,授民稼穑;
  制舟车而利交通,著内经而研医药;施仁爱于众,风俗淳和,功卓史留芳,一脉文明传代代;
  看神州今日:桥山染绿,黄水呈清;港澳归宗,荆莲竞艳;兴科重教,致力农商;
  穿云海可探宇宙,登高坝可赏江湖;拥威武之师,金汤巩固。国强人庆富,万方欢乐颂年年。
  江苏 储农
  教人播谷,合众开疆,作鼎象三才,肇造中华功赫赫;
  谒祖明根,向心聚力,架桥连两岸,复兴民族乐融融!
  湖南 戴兰斋
  启五千年史册,振武兴文,长教翠柏参天,云蒸霞蔚,举日擎星,光前照后;
  庇亿万个子孙,鼎新革故,永促丹心爱国,虎跃龙腾,乘风破浪,继往开来。
  四川 萧蒂岩
  九万里钟灵毓秀,风物长新。撷来诗趣三分,涉水跋山情未了;
  五千年播火传薪,文明不朽,捧取心香一瓣,寻根谒祖梦皆圆。
  山东 苏振学
  东西六大洲,黄帝后裔遍布,海枯石烂,心系神州;
  上下五千年,华夏先贤辈出,人杰地灵,根在桥山。
  陕西 郭立人
  始祖奠宏基,五千年文明空前绝后,喜今朝祠宇重开;
  黄帝开伟业,九万里江山覆地翻天,看此日神州奋起。
  湖南 刘国光
  有熊异名为少昊伏羲伯禹无论台港澳侨皆系厥后;
  轩辕支脉乃天鼋荤粥匈奴即便亚非欧美亦知其风。
  北京 王一兵
  伐涿鹿,战蚩尤,文修武备,奠华夏万世国本;
  造宫室,制衣裳,化行教立,创神州千古文明。
  浙江 竺仁骥
  破洪荒草昧辟中土文明日月经天,万丈光芒辉古国;
  展四化雄风旺九州生气鲲鹏奋翼,百般风采秀今朝。
  湖南 孙达俊
  会诸侯,整顿云师,画野分州,种谷耕田,开中原大地;
  抚众庶,修明政治,抽丝剥茧,摇纱织布,固华夏千秋。
  上海 黄法昭
  仰望苍穹忆往昔,忆黄帝忆华夏忆中国璀璨文明光辉神州增辉色;
  喜迎红旭新曙光,新天地新中华新人民锦绣河山点缀黄陵添景光。
  云南 高 明
  开辟鸿蒙,分都邑,立法度,事征伐,败榆罔,诛蚩尤,威加海甸;
  频施教化,造甲子,制文字,理医药,兴蚕桑,备器皿,泽润神州。
  安徽 周文秀
  思远古祖先,拓疆辟地,东征西讨,终使蛮荒成一族;
  看今朝子孙,励精图治,前赴后继,始得神州春更浓。
  上海 任金达
  传说岂针影,混沌不混沌,女娲盘古非圣非神。先后开创混沌世界,颠来倒正,家是母权变父系;
  文献尚可征,文明益文明,炎帝轩辕亦雄亦杰,并肩肇始文明中华,革故鼎新,真如小康代大同。
  内蒙古 王月珽
  虔诚恭敬谒黄陵,喜今朝庙宇重开,古柏千丛迎赤子;
  旰食宵衣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崛起,心香一瓣祭轩辕。
  伐蚩尤于涿鹿,平天下,命伶伦定律吕,嫘祖养蚕千古仰;
  使仓颉造文字,治世间,咨后衍制阵图,神农医药万年传。
  安徽 项群
  整修黄帝陵园,看古柏参天,长联刻柱、碑序琳琅,赞颂祖德巍峨垂宇宙;
  壮大中华民族,使名都焕彩,高峡成湖,诗文锦绣,讴歌人才荟萃建山河。
  贵州 陈仲翔
  开天辟地,历千难万险,并炎黄之众,立中原,驱三苗,伐夷狄,诛蚩尤,聚龙虎风云之仪,尊华夏洪荒始祖;
  列土封疆,涉三山五岳,奋庶黎之徒,定乾坤,拓八方,法物象,理时度,开文明礼仪之光,真神州第一伟人。
  山东 陈涉成
  往事越千年,岁月催人老;不是轩辕平赤县,安得夏历周工、商鼎楚辞,一片灿烂!
  壮士丰功绝天地;
  大流趋一统,功名惹梦惊;先有黄帝定神州,方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度辉煌!
  英雄伟烈照古今。
  湖北 郑涛
  建宫室,制舟车,兴蚕桑,教稼穑,东瞻沧海,西极流沙,彝伦群后,泽被苍生,继往开来存伟绩;
  占日星,定甲子,作算数,造历法,北至崆峒,南临百起,合纵诸侯,光昭青史,揆文奋武仰神功。
  上海 马祖熙
  前朝有夏商禹周,上接尧舜。老墨孔庄,百家诸子。先贤古圣,孕育文明。泱泱大国五千延,乃导源于轩辕帝;
  近世用光电核能,广储信息。煤风油气,水利山资。缩地探空,拓新科技。勃勃生机四海冠,实发轫乎指南车。
  上海 印象
  联盟轩辕帝,称王尧舜禹汤。武王开二周,春秋五霸问鼎中原,战国七雄征战,秦始皇合疆一邦。高祖创建东西汉,孝武拓边西北。光武起河南,魏武定北国,昭烈帝占据西蜀,吴大帝首领江东。司马建立东西晋,大江对垒南北朝,隋文帝江山大统。太宗玄宗兴盛唐。五代十国争地界。太祖高祖南北宋,抗敌辽金夏。成吉思汗雄霸亚欧,世祖创广域。洪武永乐南北都,康熙乾隆安东西。兴兮!上下五千年,论英雄文韬武略。至今朝,中华儿女人人立奇志;
  濒临太平洋,靠海渤黄东南。珠江合三水,长江三峡扬名华夏,黄河九曲滚浪,黑龙江分界两国。洞庭润泽南北湖,鄱阳济域东南。五台兴江北,九华安南邦,普陀山缭绕东浙,峨嵋山甲秀川西。京杭连接南北河,长城呼应东西关,秦皇陵兵马奇观。黄山庐山绕浓雾。二岛四沙嵌海疆。泰山华山东西岳,齐名衡恒嵩。阿尔泰山横跨中俄,昆仑立高原。洛阳长安东西京,金陵顺天居南北。盛哉!纵横十万里,话名胜山清水秀。待明夕,神州山水处处呈异色。
  甘肃 代顺华
  地脉壮黄陵。看前环沮水,后枕桥山;右伏灵龟,左翔彩凤;远蹲玉虎,近跃苍龙。郁郁葱葱,遍冈峦凌霄古柏;巍巍屹屹,崇阶级汉武仙台。观不尽:湾中晓雾,岭外春烟;赏难足:南谷霜花,北岩净石。映清池,一团紫气,长缭绕初祖殿堂;停碧落,五色祥云,永护持人文圣迹;
  天心钟赤县。想帝战阪泉,炎归姬氏;戈挥涿鹿,槌杀蚩尤;下拯黎民,上符昊命。威威赫赫,铭鼎彝万世丰功;烈烈轰轰,开华夏千秋伟业。数发明:医论岐雷,丝缫嫘母。举创造:字颁仓颉,律制伶伦。瞻庙貌,四海宾朋,同景仰轩昂器守;拜冕旒,九州苗裔,共弘扬博大精神。
  陕西 巴渝生
  胜览桥山,看龙湾晓雾,收凤岭春烟,夜月正当空,好向北岩瞻净石;
  源思沮水,登汉武仙台,望轩辕古柏,秋风方拂面,且从南谷赋黄花。
  湖南 杨德勋
  登临汉武仙台,熠熠仙台,俯北岩净石,承九天雨露。沮水秋风,龙湾晓雾,紫气祥云缥缈间,犹闻帝乐传扬,金声缭绕,俎豆万年,一方圣地昭恩德;
  瞻仰轩辕古柏,森森古柏,伴南谷黄花,阅千载沧桑。桥山夜月,凤岭春烟,彩霞朝旭氤氲处,但见人文彪炳,华胄延绵,源流一脉,万里神州尽舜尧。
  福建 程经华
  妙声生凤岭,从今天下知音律;
  金曲始轩辕,而后人间识管弦。
  山西 宋仲山
  东至丸岱西登崆峒,足迹遍九州,诚万世勤政表率;
  南临江湘北合釜山,心力劳四海,乃千秋爱民楷模。
  陕西 郭芹纳

黄帝文化志/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